嗓子干疼,睡不好覺第一表現(xiàn)就是嗓子疼。
基本上每月都反復(fù)一次,就是這種感覺,疼痛難受無奈,難熬。嗓子一腫,吃飯吃不下,總覺得有東西在里面。還有一種感覺就是,嗓子里總是癢癢的,總覺得有東西貼在嗓子眼里。這是一段時間里我自己的感覺,總體來說是難受。
近水樓臺先得月,我就去找我們醫(yī)院的耳鼻喉科大咖,讓他出主意。老人家和我的關(guān)系不錯,給我開玩笑說他有兩個方:苦的和不苦的。我逞能說,要苦的吧。他說你去藥房拿點錦燈籠泡水喝,慢慢就好了。
我還真去拿了,而且真喝了,神奇的是最后還真好了。于是我就領(lǐng)教了錦燈籠的威力。其實這玩意在老家好多,而且是種類不相同,紅的白的還有綠的。錦燈籠是紅色的。錦燈籠,山姑娘兒;紅姑娘。全國各地均有產(chǎn),在河北壩上地區(qū)為主產(chǎn)地。東北三省也有,但不作藥用。
錦燈籠具有清熱解毒,利咽,化痰,利尿,疏肝的作用。能夠主治肝氣不舒,腎炎,肝炎;壞血病、痰熱咳嗽等病癥。
用錦燈籠治療嗓子疼,其實早就有了。用錦燈籠草研末,開水送服,同時以醋調(diào)藥末敷喉外,可治熱咳咽痛。此方名“清心丸”。只是我用來泡水喝。
錦燈籠也叫酸漿,一直以來都是常用中藥。李時珍有話說:龍葵、酸漿,苗葉一樣,但龍葵莖光無毛,入秋開小白花,五出,黃蕊,結(jié)子無殼,累累數(shù)顆同梭,子有蒂蓋,生青熟紫黑;其酸漿同時開小花,黃白色,紫心白蕊,其花如杯狀,無瓣,但有五尖,結(jié)一鈴殼,凡五棱,一枝一顆,下懸如燈籠之狀,殼中一子,狀如龍葵子,生青熟赤,以此分別,便自明白。
按《庚辛玉冊》云,燈籠草四方皆有,惟川、陜者最大,葉似龍葵,嫩時可食,四、五月開花結(jié)實,有四葉,盛之如燈籠,河北呼為酸漿。據(jù)此及楊慎之說,則燈籠、酸漿之為一物,尤可證矣。
教科書上介紹錦燈籠兩種用法:咽痛音啞,痰熱咳嗽。本品味苦性寒,主入肺經(jīng),能清熱解毒,并長于利咽化痰。善治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常與山豆根、桔梗、牛蒡子等同用;也可將本品與冰片共研末,吹喉,以治喉痛音啞。若與前胡、瓜蔞等清熱化痰止咳藥同用,可治療痰熱咳嗽。
小便不利,熱淋澀痛。本品苦寒降泄,又具利尿通淋之功。常與車前子、木通、萹蓄、金錢草等配伍,用于小便短赤,或淋瀝澀痛;《貴陽民間藥草》以本品與龍膽草、赤茯苓、車前草等配用,治療砂淋、石淋。
神奇吧,不知道吧,牛吧。記住了,錦燈籠是燈籠不是里面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