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xù)斷菊是屬于花類的一種植物,在我國各個地方幾乎都有續(xù)斷菊的存在,大多生長在路邊和野草從中。 它的莖部有小刺,頂端有毛茸茸的像蒲公英一樣的腺毛。平時(shí)續(xù)斷菊可以用來泡茶喝,只是味道稍微有一點(diǎn)苦,不過續(xù)斷局具有清熱解毒,治療膿瘡,活血化瘀的功效,很受人們的喜愛。
續(xù)斷菊
續(xù)斷菊,所屬植物界,屬菊科,花類,分布幾遍全國。一年生草本,高30-70cm。根紡錘狀或圓錐狀。莖分枝或不分枝,無毛或上都有頭狀腺毛。葉互生;下部葉葉柄有翅,中上部葉無柄,基部有擴(kuò)大的圓耳。
續(xù)斷菊 -
形態(tài)特征
一二年生草本。有紡錘狀根。莖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無毛,中上部及頂端有稀疏腺毛。莖生葉片卵狀狹長橢圓形,不分裂,缺刻狀半裂或羽狀分
裂,裂片邊緣密生長刺狀尖齒,刺較長而硬,基部有擴(kuò)大的圓耳。頭狀花序直徑約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絲狀毛;總苞鐘形或圓筒形,長
1.2-1.5厘米;舌狀花黃色,長約1.3厘米,舌片長約0.5厘米。瘦果較扁平,短寬而光滑,兩面除有明顯的3縱肋外,無橫紋,有較寬的邊緣?;ü?
5—10月。
續(xù)斷菊 -
基本內(nèi)容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路邊和荒野處。
原產(chǎn)地: 歐洲
入侵地: 貴州,新疆,西藏,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云南等長江流域各省區(qū)。
傳播途徑:自然擴(kuò)散。
為害特點(diǎn):一般性雜草。為果、桑、茶園和路埂常見雜草,發(fā)生量小,危害一般 。
續(xù)斷菊 -
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續(xù)斷菊。
種拉丁名:Sonchus asper (L.)Hill.。
屬中文名:苦苣菜屬。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
最低海拔:以下。
最高海拔:1500
生 境:曠野、田間、路旁。
國內(nèi)分布:幾遍全國 。
續(xù)斷菊 -
藥品簡述
藥名:大葉苣荬菜。
漢語拼音:dayequmaicai。
英文名: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nchusasdper(L.)Hill.[Sonchusoler-aceusL.var.asperL.]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止血藥。
科屬分類:菊科。
別名:白花大薊、苦荬、圓再苦苣菜、敗醬草。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jīng):
功能:清熱解毒;止血。
主治:瘡瘍腫毒;小兒咳喘;肺癆咳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路邊、田野。
資源分布:分布于全國各地。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續(xù)斷菊的全草或根。
采收儲藏:春、夏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干。
炮制方法:
用藥禁忌
續(xù)斷菊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本
品含五環(huán)三萜醇9.8%,及其乙酸酯16.1%和其長鏈脂肪酸酯4.6%。其中三萜醇類成分有α-香樹脂醇(α-amyrin)4%,β-香樹脂醇(β-
amyrin)8%,計(jì)曼尼醇(germanicol)6%,ψ-蒲公英甾醇(ψ-taraxasterol)17%,蒲公英甾醇
(taraxasterol)36%,羽扇豆醇(lupeol)28%;三萜乙酸酯有α-香樹脂酸乙酸酯(α-amyrinacetate)3%,β-香
樹脂醇乙酸酯(β-amyrinacetate)8%,計(jì)曼尼醇乙酸酯(germanicolacetate)5%,ψ-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ψ-
taraxasterolacetate)19%,蒲公英甾醇乙酸酯(taraxasterolacetate)21%,羽扇豆醇乙酸酯
(lupeolacetate)44%。另有報(bào)道,從干燥滇苦菜中測得含C17-35烷烴1.7%,C12-32脂肪酯17.4%,三萜乙酸酯
16.1%,C22-28醇19%,甾醇11.7%。另外,還從本品中分到表-無羈萜醇乙酸酯(epi-friedelinolacetate),豆甾醇
(stignasterol),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及它們的7-葡萄糖醇酸甙??嘬牟诉?
(sonchuside)D、E、F、G、H、I,及苦苣菜丁烯酮甙(sonchuionoside)A、B、C,淫羊藿甙(icarisid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