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除了在餐桌上需要利用食鹽進行調(diào)味之外,我們的人體本身也需要食鹽中的鈉離子進行有效地細胞運作,甚至是維持和人體的酸堿平衡和分泌出胃酸等。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食鹽的作用。
食鹽,又稱餐桌鹽,是對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質(zhì)之一,也是烹飪中最常用的調(diào)味料。鹽的主要化學(xué)成份氯化鈉在食鹽中含量為99%,部份地區(qū)所出品的食鹽加入氯化鉀以降低氯化鈉的含量以降低高血壓發(fā)生率。同時世界大部分地區(qū)的食鹽都通過添加碘來預(yù)防碘缺乏病,添加了碘的食鹽叫做碘鹽。
食鹽的作用
生理作用
食鹽是人們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成人體內(nèi)所含鈉離子的總量約為60g,其中80%存在于細胞外液,即在血漿和細胞間液中。氯離子也主要存在于細胞外液。鈉離子和氯離子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下列幾點:
1.維持細胞外液的滲透壓Na和Cl是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的主要離子;K和HPO4是維持細胞內(nèi)液滲透壓的主要離子。在細胞外液的陽離子總量中,Na占90%以上,在陰離子總量中,Cl占70%左右。所以,食鹽在維持滲透壓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影響著人體內(nèi)水的動向。2.參與體內(nèi)酸堿平衡的調(diào)節(jié)
3.氯離子在體內(nèi)參與胃酸的生成胃液呈強酸性,pH約為0.9~1.5,它的主要成分有胃蛋白酶、鹽酸和粘液。胃體腺中的壁細胞能夠分泌鹽酸。壁細胞把HCO3輸入血液,而分泌出H輸入胃液。這時Cl從血液中經(jīng)壁細胞進入胃液,以保持電性平衡。這樣強的鹽酸在胃里為什么能夠不侵蝕胃壁呢?因為胃體腺里有一種粘液細胞,分泌出來的粘液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層約lmm~1.5mm厚的粘液層,這粘液層常被稱為胃粘膜的屏障,在酸的侵襲下,胃粘膜不致被消化酶所消化而形成潰瘍。但飲酒會削弱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往往增大引起胃潰瘍的可能性。此外,食鹽在維持神經(jīng)和肌肉的正常興奮性上也有作用。當(dāng)細胞外液大量損失(如流血過多、出汗過多)或食物里缺乏食鹽時,體內(nèi)鈉離子的含量減少,鉀離子從細胞進入血液,會發(fā)生血液變濃、尿少、皮膚變黃等病癥。人體對食鹽的需要量一般為每人每天3g~5g。由于生活習(xí)慣和口味不同,實際食鹽的攝入量因人因地有較大差別,我國一般人每天約進食食鹽10g~15g。
食用須知
一、少買及時吃。少量購買,吃完再買,目的是防止碘的升華。因碘酸鉀在熱、光、風(fēng)、濕條件下都會分解揮發(fā)。二、忌高溫。在炒菜做湯時忌高溫時放碘鹽。炒菜爆鍋時放碘鹽,碘的食用率僅為10%,中間放碘鹽食用率為60%;出鍋時放碘鹽食用率為90%;涼拌菜時放碘鹽食用率就可以達到100%。三、忌在容器內(nèi)敞口長期存放。碘鹽如長時間與陽光、空氣接觸,碘容易揮發(fā)。最好是放在有色的玻璃瓶內(nèi),用完后將蓋蓋嚴,密封保存。四、忌加醋。碘跟酸性物質(zhì)結(jié)合后會被破壞。據(jù)測試,炒菜時如果同時加醋,碘的食用率即下降40%~60%。另外,碘鹽遇酸性菜(比如酸菜),食用率也會下降。宜忌人群
宜食:食鹽適宜急性胃腸炎者、嘔吐腹瀉者,炎夏中暑多汗煩渴者、咽喉腫痛、口腔發(fā)炎、齒齦出血者以及胃酸缺乏引起消化不良、大便干結(jié)和習(xí)慣性便秘者食用。
忌食:咳嗽消渴、水腫病人不宜食用;而高血壓、腎臟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應(yīng)限制攝入量,最好用代鹽(氯化鉀)或無鹽醬油代替食鹽以促進食欲。
食鹽對人類的利和弊
食鹽是人們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調(diào)味品,而且是人體中不可缺少的物質(zhì)成分。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是一種中性的無機鹽顯示的味道。其味咸,性寒,入胃、腎、大小腸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潤燥、滋腎通便、殺蟲消炎、催吐止瀉的功能。從生理角度看,鹽對維持人體健康有著重要意義:鹽能協(xié)助人體消化食物。鹽的咸味,能刺激人的味覺,增加口腔唾液分泌,從而增進食欲和提高食物消化率。鹽能參加體液代謝。鹽是體液的重要成分,高溫作業(yè)的人,出汗過多,需要補充含食飲料;吐瀉過多的人,要輸入生理鹽水;大失血的人也要急飲溫鹽水等,這些都是因為鹽能起到維持人體滲透壓及酸堿平衡的作用。
1.食鹽過多會引起高血壓據(jù)專家調(diào)查,吃鹽量與高血壓發(fā)病率有一定關(guān)系,吃鹽越多,高血壓發(fā)病率越高。2.食鹽過多會引起水腫
看完了上面關(guān)于食鹽的作用是什么這個問題的詳細答案,相信各位朋友已經(jīng)大致有所認識和了解了。雖然食鹽是我們在日常飲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如果食用了過量的食鹽,對于我們身體來說是沒有什么益處的,甚至容易導(dǎo)致高血壓,水腫等疾病,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食用過量的食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