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粉其實就是我們常見的生的馬鈴薯淀粉,太白粉是目前我們最為常用,使用最廣泛的淀粉,制作過程簡單,就是將馬鈴薯磨碎后,經過揉洗和沉淀兩個過程最后制成的。太白粉的粘性很好,太白粉的質地也很細膩,顏色是非常潔白的,光澤很亮,吸水效果稍差。
太白粉應用非常廣泛,在我們做菜的時候,使用太白粉的目的一般都是做勾茨用,可以使菜肴湯汁的粉性和濃度更強,改善菜肴的色澤和味道。這樣做的目的不僅保存了菜肴的味道,還能起到保護胃的功能。
太白粉加水遇熱會凝結成透明的粘稠狀,在中式烹調(尤其是臺菜)上經常將太白粉加冷水調勻后加入煮好的菜肴中做勾茨,使湯汁看起來濃稠,同時使食物外表看起來有光澤。粵菜茨汁一般則慣用生粉(玉米粉)。但是,太白粉勾芡的湯汁在放涼后會變得較稀,而玉米淀粉勾芡的湯汁在放涼后不會有變化。
太白粉不能直接加熱水調勻或放入熱食中,它會立即凝結成塊而無法煮散。加了太白粉水煮后的食物放涼之后,茨汁會變得較稀,稱為“還水”,因此一般在西點制作上多利用玉米淀粉來使材料達到粘稠的特性而不使用太白粉。
太白粉加水遇熱會凝結成透明的粘稠狀,在中式烹調上經常將太白粉加冷水調勻后加入煮好的菜肴中做勾芡,使湯汁看起來濃稠,同時使食物外表看起來有光澤。太白粉勾芡的湯汁在放涼后會變得較稀。
馬鈴薯淀粉的糊化溫度為58-65攝氏度、粘稠度可達2000BU,而支鏈淀粉含量約有80%。相比于其他品種的淀粉,馬鈴薯淀粉的優(yōu)良品質和獨特性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馬鈴薯淀粉具有最高的粘性,可作為增稠劑使用,而且小劑量使用時,已能獲得適合的粘稠度;而且馬鈴薯淀粉分子聚合度高(約3000)、顆粒大,因此具有高膨脹度,保水性能優(yōu)異,適用于膨化食品、肉制品及方便面等產品。
馬鈴薯淀粉的蛋白質、脂肪殘留量低,含磷量高而且顏色潔白,具有天然的磷光,溶液的透明度也很高,因此能改善產品的色澤和外觀。還有,馬鈴薯淀粉的口味特別溫和,沒有玉米或小麥淀粉的典型谷物風味,即使風味敏感型產品也可使用。再者,由于馬鈴薯淀粉糊化溫度低,粘度的增加速度快,有利于節(jié)省能耗。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其支鏈淀粉含量較高,很少會出現(xiàn)凝膠和老化現(xiàn)象。
作用
1、增加湯汁的粘稠度。菜肴在加熱過程中,原料中的汁液會向外流,與添加的湯水及液體調味品便融合形成了鹵汁。一般炒菜中的鹵汁較稀薄,不易粘附在原料表面,成菜后會產生“不入味”的感覺。勾芡后,芡汁的糊化作用增加了鹵汁的粘稠度,使鹵汁能夠較多地附著在菜肴之上,提高了人們對菜肴滋味的感受。
2、芡汁勾入菜肴中,芡汁會緊包原料,從而制止了原料內部水分外溢,這樣做既保持了菜肴鮮香滑嫩的風味特點,又使菜肴形體飽滿而不易散碎。
3、勾芡后,由于淀粉的糊化,具有透明的膠體光澤,能將菜肴與調味色彩更加鮮明地反映出來,使菜肴色澤更加光亮美觀。
4、菜肴勾芡后能使湯汁變濃稠,可減緩原料內部熱量的散發(fā),使菜肴具有保溫性,延長了菜肴的冷卻時間,有利于食客進食熱菜肴。
功效
勾過芡的菜不僅營養(yǎng)物質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芡汁還能起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
一般的菜肴,其湯比菜味濃,而且湯中還有許多無機鹽、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勾芡會使湯汁裹在原料上,減少食物中營養(yǎng)素的損失。
勾過芡的菜適合有胃病的人吃。因為淀粉是由多個葡萄糖分子縮合而成的多糖聚合物,它可與胃酸作用,形成膠狀液,附在胃壁上,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或減少胃酸對胃壁的直接刺激,保護胃黏膜。
上文介紹了什么是太白粉,太白粉其實就是我們常見的生的馬鈴薯淀粉,太白粉應用非常廣泛,是我們使用最廣泛的淀粉,在做菜的時候,使用太白粉作為勾芡,不僅僅可以增強菜肴的味道和菜肴的觀感,還能起到保護胃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