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句觀點:“陽化氣,陰成形”。。明代著名的醫(yī)家張景岳認為:“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
因此,這里陽和陰是指物質的動與靜、氣化與凝聚、分化與合成等的相對運動,進而說明物質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作用。
中醫(yī)認為,生命就是生物體的氣化運動,氣化運動的本質就是化氣與成形。
人體的正氣是無形的,屬陽;精血津液為有形的,屬陰。
由精血津液轉化為氣,要依靠陽的氣化作用;由氣轉化為精血津液,離不開陰的成形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自然界萬物的生生化化,人體生理活動過程中的新陳代謝,都可以概括成“陽化氣,陰成形”。
從人體病理來說,凡是成形的疾病,一定是陰性的。
有的疾病是局部成形的。如足內踝的腫脹或者水腫,那是因為腎經的陽氣不足而寒氣太盛,陽不能化水為氣,結果陰寒凝結在腎經的下段,形成水腫。這種情況要扶助陽的氣化功能。
再如甲狀腺腫,那是任脈的陰寒之氣成形而致。任脈陽虛而陰聚于濕氣最旺之處,形成了腫脹。對于這樣的病,光是通經活絡是不夠的,一定要配合扶助任脈之陽氣才是治本之道。
腫瘤是明顯的陰性病
首先,只有三陰體質的人才可能會生腫瘤,三陰體質的最明顯特征是陽氣的不足,對陰邪已經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抗。因此,邪氣深入三陰,于體內陽氣最虛弱之處成形,發(fā)為腫塊。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細胞分化、凋亡相關于細胞執(zhí)行功能,屬于 “陽化氣”,而細胞增殖相關于細胞數量、形體增長,屬于“陰成形”,而發(fā)育異常、增殖失控、分化障礙以及凋亡阻遏就是腫瘤、白血病的基本生物學特征。由此可以推出:
腫瘤的本質是陽氣不足、陰寒積聚
可以這樣說,如果腫瘤病人的陽虛體質不能徹底改變,治好腫瘤是門都沒有的。而改變陽虛體質必需扶陽,扶陽就可以用到艾灸、姜湯亦或是溫性的中藥等。
改變體質,攻逐病邪,扶正以加強氣化功能,等正氣稍足,即可攻除邪氣,攻邪必然傷正,所以不能一攻到底。
所以說,腫瘤其定位就是“陰成形”,其臨床表現雖然復雜多樣,但源于命門火衰,本屬寒痰凝結,治本之道當扶陽、散寒、祛瘀。
治本之道:扶陽、散寒、祛瘀
1、肥胖癥
必然是這一部位的陽氣不足以化氣,于是形乃聚而成形。有句話說“十胖九虛”,虛的就是陽氣。如用瀉法來治療肥胖,肯定是越瀉越虛,越虛而越胖。
肥胖癥是要補陽的,陽氣足了,自然能進行化氣的功能,慢慢地就能把多出來的肥肉氣化掉。
2、紅斑狼瘡、肝硬化
這些都可能引起腹部腫大,水腫,其原因是中焦陽虛,陽氣不能化水,水濕泛濫成災。
某些醫(yī)家大量應用苦寒中藥以瀉水化瘀,不知瀉邪的同時也在傷正?;蛘撸赜眉に匾跃让?,短時尚可,久則必然消耗陽氣太過而病人體質變弱,一不小心又會生病。
3、風濕、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痛風病
會導致關節(jié)腫大變形,這也是陽氣在關節(jié)處不足以抵抗陰邪的緣故。
所以治本之道在于扶陽以抑陰。不管病人表現出多少熱象,也不能因此而大量應用寒涼中藥。
要知道,能患這樣的病的人必然是陽虛體質,虛寒于內,陰得以在陽氣最弱處聚而成形。臨床每見有醫(yī)重用生石膏治療關節(jié)炎,不知即使是熱邪所致,也要加以扶陽以化其陰形。
總而言之,所有的“陰成形”的慢性病,多屬陽虛體質而生。陽氣不足于抵抗邪氣(邪氣為陰,正為屬陽),外邪因而客入機體,耗傷陽氣,久之陽益虛而陰愈盛,聚痰血等陰物而成形,發(fā)為大病。
《黃帝內經》說:“積之始生,得寒乃生。”這句話說得非常清楚明白,治療任何的“陰成形”的病,必需扶陽氣以化陰寒。
所謂生命,其實就是陽氣。有了陽氣的支持,我們的軀體才是活的。我們的陰是足夠的,從來也不會缺少。
像我們的組織器官軀體就是陰,喝的水也是陰,吃的飯也是陰,缺少的是真陽。只有陽氣旺了,才能氣化水液而化為陽氣。如果真有人陰虛了,那喝水不就是最好的滋陰補陰手段嗎?問題是喝水根本就補不上陰,因為沒有陽的氣化,水進不了我們的生命。陽氣才是生命的根本。
扶陽的意義在于可以改變體質,增加陽氣,漸而陽氣可以化去陰邪,單純地祛除陰邪而不扶助陽氣,往往初治有效,久則不但無效,反致纏綿不愈。其本質即在于陽氣耗傷,病邪日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