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艾條與藥艾條的區(qū)別

作者:liangzi2018  時間:2018-07-17 08:18:41  來源: 大眾養(yǎng)生網(wǎng)

艾條的制作方法非常簡單,主要選擇的是艾絨或艾草,全部都擺好后放在紙上然后卷成艾條,經(jīng)過壓實后做成我們常用的一種艾條,在平時有很多的用藥價值和用途,其中的功效和作用是比較廣泛的,不過要了解到清艾條與藥艾條的區(qū)別。

清艾條與藥艾條的區(qū)別

清艾條用途【處方】艾絨 5000g

【制法】取艾絨,均勻攤于桑皮紙或煙用紙上,卷緊成條狀,粘合,封閉,即得。

【性狀】本品呈圓柱狀,長20~21cm,直徑1.9~2.1cm;或長9.8~10.2cm,直徑0.7~0.9cm;氣香,點燃后不熄滅,并產(chǎn)生持久的香氣和特異的煙。

清艾條與藥艾條的區(qū)別

藥艾條折疊編輯本段基本簡介處方 艾葉2400g桂枝125g高良姜125g廣藿香50g降香175g香附50g白芷100g陳皮50g丹參50g生川烏75g

制法

上十味,艾葉碾成艾絨,其余桂枝等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先取艾絨20g,均勻平鋪在一張長28cm、寬15cm的白棉紙上,再均勻散布上述粉末8g,將棉紙兩端折疊約6cm,卷緊成條,粘合封閉,低溫干燥,即得。

性狀

呈圓柱狀,長20~21cm,直徑1.7~1.8cm;氣香,點燃后發(fā)出持久的、氣特異的煙,而不熄滅。

清艾條與藥艾條的區(qū)別

功能與主治

行氣血,逐寒濕。用于風寒濕痹,肌肉酸麻,關節(jié)四肢疼痛,脘腹冷痛。

用法與用量

直射灸法,一次適量,紅暈為度,一日1~2次;或遵醫(yī)囑。

規(guī)格

尺寸:18mm*200mm重量:22-25g每支約重30g

貯藏

密閉,防潮。

摘錄

《中國藥典》 即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燒,溫度約達70℃。此法又分為兩種,一為化膿灸,一為非化膿灸。

化膿灸也稱瘢痕灸、著膚灸、打膿灸。古代多用此法,因艾炷大,如棗核,要求一、二次灸成,令發(fā)灸瘡,致皮焦肉爛,痛苦不堪,人多畏懼,不愿接受。現(xiàn)代仍有沿用此法者。如有些地方防治哮喘、慢性氣管炎,專門在三伏天灸背部腧穴,大炷燒灼,致令成瘡,稱為打膿灸。效果雖好,但一般醫(yī)者多不主張急于求成,而改為小炷多次的緩和方法,代替了大炷灸法。徐徐灸之,日久見功。

操作技巧:首先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安置體位,審定穴道,用75%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也可以用紫藥水或紅藥水或用筆點個小點,打個記號,取極細之艾絨,做成麥粒大小(比麥粒稍大也可以)的圓錐形艾炷,然后把它直立旋轉于穴位之上,再用香從頂尖輕輕接觸點著,使之均勻向下燃燒,第一壯燃至一半,知熱即用手指按滅;第二壯不去艾灰仍在原處,燃至大半,知大熱時即按滅。第三壯燃至將盡,知大痛時即迅速按滅;同時醫(yī)生可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按摩或輕叩穴道周圍,可以減輕痛苦。如灸數(shù)次,然后再灸就不太痛了。耐心灸至十余壯后感覺一熱即過,卻無甚痛苦了,連灸多次,不數(shù)日即能達到化膿之目的。或不化膿只要這樣長期施灸,也同樣收效,可免炮烙之苦,現(xiàn)在都采用此法。

  • 男科醫(yī)院
  • 婦科醫(yī)院
  • 皮膚科醫(y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yǎng)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