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能夠追求的東西實在太多,金錢、權利、名譽等,很多人在追求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沒有很好地保護自己,結果不幸患上了呃逆實證疾病,此時要樹立信心,相信呃逆實證的治療方法可以讓自己恢復健康。
百病刮痧大全 源自騰訊博客高血壓的刮痧療法
高血壓病又稱原發(fā)性高血壓,以持續(xù)性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表現(xiàn),尤其是舒張壓持續(xù)升高為特點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
大多數(shù)高血壓病病人在血壓升高的早期僅有輕微的自覺癥狀。比較常見的有頭痛、頭暈、失眠、耳鳴、煩躁、工作和學習時精力不易集中、易疲勞、記憶力減退等。而且這些癥狀還會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或勞累后發(fā)作或加重,如果不測血壓,很容易造成誤診,故應引起重視。中晚期高血壓病病人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發(fā)癥時,癥狀會越來越明顯,可以出現(xiàn)手指、足趾、四肢肢體麻木和(或)僵硬,走路時下肢疼痛,或出現(xiàn)肌肉酸痛緊張感等;當心臟受累時,會出現(xiàn)心慌、氣促、胸悶、心前區(qū)疼痛等癥狀;當腎臟受累時,則可出現(xiàn)夜間尿頻、多尿、尿液清淡等癥狀;如果有嚴重的并發(fā)癥如腦溢血時,則會突然出現(xiàn)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不醒等癥狀;如果出現(xiàn)腦血栓并發(fā)癥時,會出現(xiàn)肢體逐漸活動不便、麻木甚至麻痹癱瘓等。
一、刮痧治療
(一)癥狀
若成人收縮壓≥18.7kPa(140mmHg),舒張壓≥12kPa(90mmHg),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并伴有頭痛、頭暈、耳鳴、健忘、失眠、心悸等癥狀即可確診,晚期可導致心、腎、腦等器官病變。
(二)治法
(1)選穴 風池、肩井、頭后部及肩部,背部膀胱經(jīng)、曲池、足三里、三陰交。(見圖2-6-1、圖2-6-2、圖2-6-3、圖2-6-4)
(2)定位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問的凹陷處。
肩井:在肩上,當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三陰交:在小腿內(nèi)側,當足內(nèi)踝尖上3寸,脛骨內(nèi)側緣后方。
(3)刮拭順序 先刮風池、頭后部、肩井及肩部,再刮背部膀胱經(jīng),然后刮手臂曲池穴,最后刮下肢的三陰交、足三里。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適量刮痧油。常用降壓刮痧部位為頸背部、胸部的肌肉脹痛處。若身體脹痛不明顯,則以督脈兩旁俞穴,足太陽膀胱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及頸部、腋窩動脈行走部為重點刮痧區(qū);頭痛甚者由百會穴開始由上往下重刮;情緒激動,伴有心悸、心煩者加刮手少陰心經(jīng)及手厥陰心包經(jīng),血壓高而體虛頭暈之人,加刮下肢足太陰彈經(jīng)及足陽明胃經(jīng)。
刮痧手法及注意事項:先在刮痧部位涂上刮痧油,再用刮痧板的凸面在皮膚表面呈45。角由上至下,緊壓皮膚,用力壓刮。刮痧手法由輕至重,毛輕后重。刮痧降壓多提倡重手法,刮至病人自覺刮后身體輕松為度。身體脹痛,頭痛而伴見高血壓者,尤須反復重刮,每次刮痧時間約10分鐘。若無凝血機制障礙患者刮出人工瘀斑為正常現(xiàn)象,可增強療效,人工毫斑3~5天可自行消退。糖尿病患者,凝血機制障礙患者禁用刮痧。刮痧一定要用刮痧油,以免刮破皮膚。
二、病例
鄭某,男,48歲。頭暈、頭痛反復發(fā)作5年,加重10天。平素工作緊張勞累,5年前始感發(fā)作性頭暈頭痛,伴血壓升高,最高血壓160/100mmHg。此次10天前因工作緊張勞累而頭暈頭痛復發(fā)并加重,心悸不安,周身疲乏,口苦口干,面紅易怒,大便干,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滑。查:BP:180/130ramHg,HRl00次/分,律尚齊,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病理性雜音,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未發(fā)現(xiàn)明顯異常。實驗室檢查:ECG正常,膽固醇7.82mmol/L,甘油三酯2.60mmo1/L。取風池、肩井、頭后部及肩部、背部、膀胱經(jīng)、曲池、足三里、三陰交,在涂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療,每周2次。4周后測血壓150/95mmHg,繼續(xù)治療2周,頭暈頭痛、惡心消失,測血壓125/80ranlHg。
泄瀉的刮痧療法
泄瀉以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zhì)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特征。泄瀉是一種常見的胃腸病癥,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夏秋兩季較多見。
泄瀉以大便清稀為臨床特征,或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zhì)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糞質(zhì)清稀,甚至如水狀;或大便清薄,完谷不化,便中無膿血。泄瀉之量或多或少,泄瀉之勢或緩或急。常兼有脘腹不適,腹脹腹痛腸鳴,食少納呆,小便不利等癥狀。起病或緩或急,常有反復發(fā)作史。常由外感寒熱濕邪,內(nèi)傷飲食情志,勞倦,臟腑功能失調(diào)等誘發(fā)或加重。臨床一般分為寒濕、濕熱、食滯3型。
一、寒濕泄瀉
(一)癥狀
泄瀉清稀,甚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苔白膩,脈濡緩。若兼外感風寒,則惡寒發(fā)熱頭痛,肢體酸痛,苔薄白,脈浮。
(二)治法
(1)選穴 中脘、天樞、足三里、三陰交、脾俞、胃俞。(見圖2-9-1、圖2-10-1、圖2-10-2、圖2-10-3)
(2)定位 中脘: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天樞:位于人體中腹部,肚中旁開2寸。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三陰交:在小腿內(nèi)側,當足內(nèi)踝尖上3寸,脛骨內(nèi)側緣后方。
脾俞:在背部,當?shù)谑恍刈导幌拢蚤_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從腹部中脘刮至天樞,然后刮下肢內(nèi)側三陰交,最后刮下肢外側足三里。
(4)刮拭方法 補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線,從脾俞穴向下刮至胃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刮拭腹部正中線,從中脘穴向下刮至天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然后重刮下肢內(nèi)側三陰交穴和外側足三里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二、濕熱泄瀉
(一)癥狀
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
(二)治法
(1)選穴 中脘、天樞、曲池、外關、肺俞。(見圖2-9-1、圖2-10-2、圖2-10-4)
(2)定位 中脘: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天樞:位于人體中腹部,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外關:在手背腕橫紋上2寸,尺橈骨之間,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
肺俞:位于背部,當?shù)谌刈导幌?,旁開1.5寸。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肺俞穴,再從腹部中脘刮至天樞,然后從前臂曲池刮至外關。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線肺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刮拭腹部正中線,從中脘穴向下刮至天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然后重刮上肢外側外關穴,30次,出痧為度。
三、食滯腸胃
(一)癥狀
以腹痛腸鳴,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為特點。
(二)治法
(1)選穴 中脘至天樞、上巨虛、大腸俞。(見圖2-9-1、圖2-10-1、圖2-10-2)
(2)定位 中脘: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天樞:位于人體中腹部,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
上巨虛: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大腸俞:在腰部,當?shù)谒难导幌?,旁開1.5寸。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大腸俞,再從腹部中脘刮至天樞,最后刮下肢上巨虛。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線大腸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刮拭腹部正中線,從中脘穴向下刮至天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然后重刮下肢外側上巨虛穴,30次,可不出痧。
四、病例
李某,男,5歲?;純?天前吃羊肉串后出現(xiàn)腹瀉,大便每日5~6次,色黃,水樣,穢臭,伴惡心嘔吐??滔聲r有腹痛,大便稀黃,小便黃少,口渴欲飲。查見:T 38.2°C,P 125次/分,R 21次/分,BP 90/60mmHg。神清,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黃,舌紅,苔黃膩。腹稍脹氣,左下腹輕壓痛,腸鳴音活躍,余無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糞常規(guī) 白細胞7~8/HP,外周血 白細胞12.5×109/L,中性粒細胞70%,淋巴細胞25%。取中脘、天樞、曲池、外關、肺俞,在涂抹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治療1次之后,次日癥狀即消失。
嘔吐的刮痧療法
嘔吐指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胃中之物從口吐出的一種病癥,可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之中。古人將有聲無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常并稱嘔吐。嘔吐以胃腸道疾患最為常見,如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賁門痙攣、幽門梗阻或痙攣等,其他如神經(jīng)性嘔吐、內(nèi)耳眩暈性嘔吐等也可參照本節(jié)治療。
嘔吐常有誘因,如聞及特殊氣味,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遂,以及寒暖失宜等,臨床證候不盡一致。一般分為飲食停滯與肝氣犯胃2型。
一、飲食停滯
(二)治法
(1)選穴 下脘至氣海、足三里、腹結、內(nèi)關、內(nèi)庭。(見圖2-11-1、圖2-11-2、圖2-1l 3、圖2-11-4)
(2)定位 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氣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腹結:位于人體的下腹部,大橫穴下1.3寸,距前正中線4寸,建里(任脈)旁開4寸處。
內(nèi)關:位于前臂,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內(nèi)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間縫紋端。
(3)刮拭順序 先刮腹部下脘,腹結至氣海,再刮前臂內(nèi)關,最后刮下肢足三里和足部內(nèi)庭。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腹部正中線下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然后刮拭腹部腹結穴至氣海穴,先左后右,由腹結向氣海穴方向,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然后重刮上肢內(nèi)側內(nèi)關穴,30次,出痧為度。最后重刮下肢外側足三里穴和足部內(nèi)庭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二、肝氣犯胃
(一)癥狀
證見嘔吐泛酸,口苦噯氣,胸脅煩悶不適,嘈雜。
(二)治法
(1)選穴 上脘、陽陵泉、太沖、梁丘、神門、期門、內(nèi)關。(見圖2-11-1、圖2-11-2、圖2-11-3、圖2-11-4、圖2-11-5)
(2)定位 上脘: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
陽陵泉:位于人體的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
太沖:位于足背側,第一、第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
梁丘:屈膝,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
神門:位于手腕部位,手腕關節(jié)手掌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問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內(nèi)關:位于前臂,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3)刮拭順序 先刮胸腹部上脘、期門,再刮前臂內(nèi)關至神門,然后刮梁丘至陽陵泉,最后刮太沖。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腹部正中線上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然后刮期門穴,刮拭胸部兩側,由第六肋問,從正中線由內(nèi)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個邊緣由內(nèi)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之后重刮上肢內(nèi)側內(nèi)關穴至神門穴,由上而下,30次,出痧為度。再刮下肢內(nèi)側梁丘至外側陽陵泉穴,從膝關節(jié)底部上緣用刮板角部刮過,30次,可不出痧。最后重刮足部太沖穴,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
王某,女,61歲。數(shù)日前出門吃席時進食過多,當時感覺惡心,回家后即嘔吐不止。在當?shù)卦\所打點滴補液三日仍無效。惡心,嘔吐酸水頻頻,畏寒厚衣,困頓昏睡,呼之能應,不呼則復昏睡不醒。近三日未曾大便,小便昨晚3次,量甚少。形肥色黑潮紅,咽紅。脈兩手沉洪數(shù),P 92次/分,舌紅苔白膩。取下脘至氣海、足三里、腹結、內(nèi)關、內(nèi)庭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經(jīng)一次治療后,次日癥狀明顯緩解,隔三日再治療一次,癥狀消失。
心悸的刮痧療法
心悸是指氣血陰陽虧虛,或痰飲瘀血阻滯,心失所養(yǎng)、心脈不暢,引起以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不能自主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病癥。本病多呈陣發(fā)性,也有呈持續(xù)性者,可伴胸悶胸痛,氣短喘息,或頭暈失眠等癥,古籍中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及病因病機不同而分別命名為“驚悸”、“怔忡”。本病多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心神經(jīng)官能癥及風濕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等引起的心律或心率失常。
心悸的基本證候特點是發(fā)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劇烈,不能自主,或一過性、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時間較長,或一日數(shù)次發(fā)作,或數(shù)日一次發(fā)作。常兼見胸悶氣短,神疲乏力,頭暈喘促,甚至不能平臥,以至出現(xiàn)暈厥。其脈象表現(xiàn)或數(shù)或遲,或乍疏乍數(shù),并以結脈、代脈、促脈、澀脈為常見。臨床一般分為心氣虛弱、膽怯易驚及心脾兩臟虛損2型。
一、心氣虛弱,膽怯易驚
(一)癥狀
除主癥外,可兼見氣短自汗,神倦乏力,苔薄白,脈細弦。
(二)治法
(1)選穴 心俞、膻中至巨闕、問使、神門、膽俞、大椎。(見圖2-7-1、圖2-7-2、圖2-7-3)
(2)定位 心俞:在背部,當?shù)谖逍刈导幌拢蚤_1.5寸。
膻中:位于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問,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巨闕: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間使: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神門:位于手腕部位,手腕關節(jié)手掌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膽俞:在背部,當?shù)谑刈导幌?,旁開1.5寸。
大椎: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大椎,再刮背部心俞、膽俞,然后刮前胸的膻中至巨闕,最后刮上臂的問使、神門。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然后刮背部,從心俞穴一直到膽俞穴,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出痧為度。再刮拭腹部正中線,從膻中穴向下刮至巨闕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為度。最后刮拭雙側上臂,由問使穴刮至神門穴,出痧為度。
二、心脾兩臟虛損
(一)癥狀
除主癥外,可兼見面色百光白,頭暈乏力,納少,脈弱。
(二)治法
(1)選穴心俞、巨闕、膈俞、脾俞、足三里。(見圖2-7-1、圖2-7-2、圖2-7-4)
(2)定位 心俞:在背部,當?shù)谖逍刈导幌拢蚤_1.5寸。
巨闕: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膈俞:在背部,當?shù)谄咝刈导幌?,旁開1.5寸。
脾俞:在背部,當?shù)谑恍刈导幌?,旁開1.5寸。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心俞、膈俞、脾俞,再刮前胸巨闕,最后刮下肢足三里穴。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背部,從心俞穴經(jīng)膈俞穴一直到脾俞穴,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出痧為度。再刮拭腹部正中線巨闕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用力輕柔,出痧為度。最后重刮足三里穴,30次,不出痧。
三、病例
王某,男,57歲。主訴:心慌1年。曾發(fā)快速房顫,竇性早搏,常胸悶、胸痛,有高血壓病史10余年,并有糖尿病病史。常服倍他樂克、麝香保心丸、硝酸甘油等。刻下心電圖顯示:竇性心動過速。血壓:150/90mmHg。苔薄,舌質(zhì)紅,脈細弦數(shù)。取心俞、巨闕、膈俞、脾俞、足三里,予以對癥刮痧治療,兩周后胸悶、胸痛癥狀消失,房顫、竇性早搏次數(shù)明顯減少。
慢性胃炎的刮痧療法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發(fā)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
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癥狀,癥狀的輕重與胃黏膜的病變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數(shù)病人常無癥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隱痛、食欲減退、餐后飽脹、反酸等。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有貧血、消瘦、舌炎、腹瀉等,個別伴黏膜糜爛患者上腹痛較明顯,并可有出血。臨床一般分為胃氣壅滯、肝胃氣滯、脾胃虛寒3型。
一、胃氣壅滯
(一)癥狀
可見脹滿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減。
(二)治法
(1)選穴 天樞、足三里、內(nèi)關、里內(nèi)庭、下脘至神闕、陰陵泉。(見圖2-9-1、圖2-9-2、圖2-8-2、圖2-8-4)
(2)定位 天樞:位于人體中腹部,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內(nèi)關:位于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里內(nèi)庭:在足底,當?shù)诙⑷汗菃?,與內(nèi)庭穴相對處。(內(nèi)庭:當足背第二、三趾間縫紋端。)
下脘: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神闕:位于人體的腹中部,臍中央。
陰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3)刮拭順序 先刮腹部下脘至臍中、天樞,再刮前臂內(nèi)關,然后刮下肢陰陵泉、足三里,最后刮里內(nèi)庭。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腹部正中線下脘穴至天樞穴,用刮板角部白上而下刮拭,出痧為度。刮拭上肢內(nèi)側部內(nèi)關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輕柔,刮30次,出痧為度。然后重刮下肢內(nèi)側陰陵泉穴和外側足三里穴,各30次,可不出痧。最后刮拭足部里內(nèi)庭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為度。
二、肝胃氣滯
(一)癥狀
可見胃部攻撐作痛,胸悶暖氣,喜嘆息。
(二)治法
(1)選穴 足三里、中脘、太沖、期門、內(nèi)關、膻中。(見圖2-8-3、圖2-9-1、圖2-9-3、圖2-9-4、圖2-7-3)
(2)定位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中脘: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太沖:在足背側,當?shù)谝货殴情g隙的后方凹陷處。
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內(nèi)關:位于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膻中:兩乳頭連線之中點。
(3)刮拭順序 先刮胸腹部膻中至中脘,再刮脅部期門,然后刮前臂內(nèi)關,再刮下肢足三里,最后刮足背的太沖穴。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胸腹部正中線膻中穴至中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為度。刮期門穴,刮拭胸部兩側,由第六肋問,從正中線由內(nèi)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個邊緣由內(nèi)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刮拭上肢內(nèi)側部內(nèi)關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輕柔,刮30次,出痧為度。然后重刮下肢外側足三里穴,30次,可不出痧。最后刮拭足背部太沖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為度。
三、脾胃虛寒
(一)癥狀
可見胃痛綿綿,空腹為甚,得食則緩,喜熱喜按,泛吐清水。
(二)治法
(1)選穴 脾俞至胃俞,中脘、章門、內(nèi)關、公孫、關元至氣海。(見圖2-9-1、圖2-9-3、圖2-9-5、圖2-9-6、圖2 7-3)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shù)谑恍刈导幌?,旁開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中脘: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章門:在側腹部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緣。
內(nèi)關:位于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公孫:在足內(nèi)側緣,當?shù)谝货殴腔椎那跋路?,赤白肉際處。
關元:仰臥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氣海:仰臥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1.5寸。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刮腹部中脘、章門、關元至氣海,然后刮前臂內(nèi)關,最后刮足部公孫。
(4)刮拭方法 補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線,從脾俞穴向下刮至胃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中脘穴至期門穴,刮拭胸部兩側,由中脘穴起,從正中線由內(nèi)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個邊緣由內(nèi)向外走向刮至掌門,出痧為度,用力輕柔。刮拭腹部正中線,從氣海穴向下刮至關元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刮拭上肢內(nèi)側部內(nèi)關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輕柔,刮30次,出痧為度。最后刮拭足部公孫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為度。
四、病例
劉某,女,55歲。因腹部脹滿、噯氣不適、納差就診,在外院做胃鏡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大便3天1次,干,因腹脹而飲食少。顏面清瘦,腹部肌肉松軟,情緒焦慮,有頸椎病,頭暈,就診時經(jīng)常噯氣,舌淡苔薄白,脈弦細。取脾俞至胃俞,中脘、章門、內(nèi)關、公孫、關元至氣海,在涂抹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治療4周后,脹滿、噯氣等不適癥狀明顯緩解。
呃逆的刮痧療法
呃逆俗稱“打嗝”,以氣逆上沖,喉問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連續(xù)或間斷發(fā)作,令人不能自制為主癥。本證古稱“噦”,又稱“噦逆”。呃逆可偶然單獨發(fā)生,也可與其他病兼見。若在急食飽餐或風冷之氣人口之后,而出現(xiàn)一時性呃逆,癥狀輕微,且不治自愈者,一般不視為病態(tài)。若在一些急慢性疾病中或大病后期突然出現(xiàn)呃逆,多為病趨危重的預兆?,F(xiàn)代醫(yī)學中的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胃炎、胃擴張等引起膈肌痙攣發(fā)生呃逆者,均可以參照本節(jié)治療。
呃逆的主要表現(xiàn)是喉問呃呃連聲,聲音短促,頻頻發(fā)出,令人不能自制。臨床所見以偶發(fā)者居多,為時短暫,多在不知不覺中自愈;有的則屢屢發(fā)生,持續(xù)時間較長。呃聲有高有低,間隔有疏有密,聲出有緩有急。發(fā)病因素與飲食不當、情志不遂、受涼等有關。本病常伴胸膈痞悶,胃脘嘈雜灼熱,噯氣等癥。根據(jù)其病因病機不同,將呃逆分為3型,即胃火上逆型、氣機郁滯型、脾胃陽虛型。
一、胃火上逆
(一)癥狀
以呃聲洪亮,口臭煩渴,多喜冷飲,大便秘結為主要癥狀。
(二)治法
(1)選穴 天突、膈俞、內(nèi)關、天樞、合谷、足三里、內(nèi)庭、公孫。(見圖2-11-2、圖2-11-3、圖2-11-5、圖2-12-1、圖2-12-2、圖2-12-3、圖2-12-4)
(2)定位 天突:位于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膈俞:在背部,當?shù)谄咝刈导幌拢蚤_1.5寸。
內(nèi)關:位于前臂,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天樞:在腹部,臍中旁開2寸。
合谷:位于手背虎口處,于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問陷中。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內(nèi)庭:足背第二、第三趾問縫紋端。
公孫:在足內(nèi)側緣,當?shù)谝货殴腔椎那跋路?,赤白肉際處。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天突,然后刮背部膈俞,再刮腹部天樞,前臂內(nèi)關、合谷,最后刮下肢公孫、足三里、內(nèi)庭。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線天突穴。以角點刮30次。刮拭背部膈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刮拭腹部正中線天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然后重刮上肢內(nèi)側內(nèi)關穴和手背合谷穴,各30次,出痧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側足三里穴和足部公孫、內(nèi)庭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二、氣機郁滯
(一)癥狀
常因情志不暢而誘發(fā)加重,胸脅滿悶,噯氣納減,腸鳴矢氣。
(二)治法
(1)選穴 天突膈俞、內(nèi)關、足三里、俠溪、期門、太沖。(見圖2-112、圖2-11-3、圖2-12-5、圖2-12-l、圖2-12-2、圖2-12-5)
(2)定位 天突:位于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膈俞:在背部,當?shù)谄咝刈导幌?,旁開1.5寸。
內(nèi)關:位于前臂,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俠溪:在足背部,第四、第五趾縫問,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太沖:在足背側,當?shù)谝货殴情g隙的后方凹陷處。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天突,然后刮背部膈俞,再刮脅部期門,接著刮前臂內(nèi)關,最后從下肢足三里刮至俠溪、太沖。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線天突穴,以角點刮30次。刮拭背部膈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c次,出痧。刮期門穴,刮拭胸部兩側,由第六肋問,從正中線由內(nèi)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個邊緣由內(nèi)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然后重刮上肢內(nèi)側內(nèi)關穴30次,出痧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側足三里穴和足部俠溪、太沖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脾胃陽虛
(一)癥狀
以呃聲低長無力,氣不得續(xù),泛吐清水,面色咣白,食少乏力為主要癥狀。
(二)治法
(1)選穴 天突、膈俞、內(nèi)關、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氣海。(見圖2-11-2、圖2-11-3、圖2-12-1)
(2)定位 天突:位于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膈俞:在背部,當?shù)谄咝刈导幌?,旁開1.5寸。
內(nèi)關:位于前臂,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中脘: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脾俞:在背部,當?shù)谑恍刈导幌拢蚤_1.5寸。
胃俞:在背部,當?shù)谑刈导幌?,旁開1.5寸。
氣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天突,再從背部膈俞刮至胃俞,重點是膈俞、脾俞、胃俞,然后刮腹部中脘至氣海,再刮前臂內(nèi)關,最后刮下肢足三里。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線天突穴,以角點刮30次。刮拭背部膈俞穴經(jīng)脾俞至胃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刮30次,出痧。然后刮腹部,從中脘至氣海穴,由上至下,刮30次,出痧為度。然后重刮上肢內(nèi)側內(nèi)關穴30次,出痧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側足三里穴,30次,可不出痧。
四、病例
王某,女,48歲。因反復呃逆3天而就診。3天前與鄰居爭吵,出現(xiàn)呃逆,初起較輕,能自行緩解,繼之發(fā)作頻繁而重,影響起居,呃聲響亮,不能自制,伴胸脅脹滿,食納不佳,腸嗚矢氣,大便不暢。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
取天突、膈俞、內(nèi)關、足三里、俠溪、期門、太沖穴予以對癥刮痧治療。治療1次后,次日癥狀明顯緩解。3日后繼續(xù)治療1次,癥狀消失。
中暑的刮痧療法
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溫環(huán)境下勞動、生活或活動,因暑熱侵襲,致邪熱內(nèi)郁,體溫調(diào)節(jié)功能失常而發(fā)生的急性病變。根據(jù)不同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陰暑、陽暑,若頭暈、頭痛、懊儂、嘔惡者稱“傷暑”;猝然昏倒者稱“暑厥”;兼見抽搐者稱“暑風”。
中暑先驅(qū)癥狀有全身軟弱、乏力、頭昏、頭痛、惡心、出汗減少。繼而體溫迅速上升,出現(xiàn)嗜睡、譫妄或昏迷。皮膚干燥、灼熱、無汗,呈潮紅或蒼白;周圍循環(huán)衰竭時呈紫紺。脈搏快,脈壓增寬,血壓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淺,后期呈陳一施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縮小,后期擴大,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嚴重患者出現(xiàn)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腫、腦水腫,或肝腎功能衰竭、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
一、刮痧治療
(一)癥狀
本證在臨床上分輕重兩型,表現(xiàn)各不相同。輕證表現(xiàn)為頭昏頭痛,心煩胸悶,口渴多飲,面紅為陽暑;若見精神疲憊,肢體困倦,胸悶不暢,為陰暑。而重證則見壯熱無汗.肌膚灼熱,面紅目赤,口唇干燥,神志昏迷,手足痙攣或抽搐。
(二)治法
(1)選穴 風府、啞門、足太陽膀胱經(jīng)背部穴位、合谷、內(nèi)關。
放痧穴:大椎。(見圖2-17-2、圖2-18-1、圖2-18-2)
(2)定位 風府:后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
啞門:位于項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O.5寸,第一頸椎脊突下。
大椎: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問,當?shù)诙乒菢飩鹊闹悬c處。
內(nèi)關:位于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
(3)刮拭順序 先刮風府、啞門,然后用三棱針放痧大椎穴,再刮背部膀胱經(jīng),最后刮前臂內(nèi)關、合谷穴。
(4)刮拭方法 補瀉兼施,大椎放痧。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后部風府至啞門穴,由上至下,宜用刮板角部,30次,出痧為度。大椎放痧,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于針刺部位,經(jīng)常規(guī)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然后刮拭背部膀胱經(jīng)穴,分別為背部正中線旁開1.5寸和旁開3寸二線,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最后分別刮上肢內(nèi)側內(nèi)關穴和手背部合谷穴,各30次,出痧為度。
二、病例
鄭某,男,48歲。在工地施工中,突覺乏力、頭昏、頭痛、惡心,而后突然昏厥,被工友送至醫(yī)院。入院后送急癥檢查,脈搏102次/分,血壓60/100mmHg,呼吸快而淺,瞳孔擴大,對光反應遲鈍。取風府、啞門、足太陽膀胱經(jīng)背部穴位、合谷、內(nèi)關穴行刮痧治療,并予大椎穴放痧。1小時后測血壓70/110mmHg,對光反射恢復,神志清醒。
支氣管哮喘的刮痧療法
哮喘是一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以突然發(fā)作、呼吸喘促、喉間哮鳴有聲,甚至張口抬肩,鼻翼扇動,呼吸困難為特征。本病分發(fā)作期和緩解期,病位主要在肺,與脾腎有密切關系。
典型的支氣管哮喘,發(fā)作前有先兆癥狀,如打噴嚏、流涕、咳嗽、胸悶等,如不及時處理,可因支氣管阻塞加重而出現(xiàn)哮喘,嚴重者可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現(xiàn)紫紺等。但一般可自行或用平喘藥物治療后緩解。某些患者在緩解數(shù)小時后可再次發(fā)作,甚至導致哮喘持續(xù)狀態(tài)。此外,在臨床上還存在非典型表現(xiàn)的哮喘,如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在無明顯誘因咳嗽2個月以上出現(xiàn)哮喘,夜間及凌晨常發(fā)作,運動、冷空氣等誘發(fā)加重,氣道反應性測定有高反應性,抗生素或鎮(zhèn)咳、祛痰藥治療無效,使用支氣管解痙劑或皮質(zhì)激素有效,但需排除引起咳嗽的其他疾病。
一、發(fā)作期
(一)癥狀
哮喘以突然發(fā)作,呼吸困難,喉問哮嗚音甚至張口抬肩、鼻翼扇動為特征,發(fā)作期除上述表現(xiàn)外,多惡寒發(fā)熱,喘急。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定喘、肺俞、天突、膻中、中府及前胸、尺澤、曲池及上肢內(nèi)側、列缺。(見圖2-3-1、圖2-3-2、圖2-3-3、圖2-3-4、圖2-3-5)
(2)定位 大椎: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定喘:在背部經(jīng)外穴,位于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O.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天突:位于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膻中:位于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問,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尺澤: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列缺: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大椎,背部定喘、肺俞,然后刮天突、中府、膻中及前胸,再刮上肢內(nèi)側,重刮尺澤、曲池,最后重刮列缺。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適量刮痧油。頸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拭背部肺俞穴至定喘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刮拭胸部正中線,天突穴以角點刮30次。從中府穴向下刮至膻中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然后由內(nèi)向外橫式刮法,每一個肋間隙刮30次左右,中府、膻中穴加強。雙上肢內(nèi)側肺經(jīng)、心包經(jīng)、心經(jīng),由上而下刮30次左右,不一定出痧。重刮尺澤至列缺,由上而下刮30次左右,以出痧為度,最后重刮曲池。
二、緩解期
(一)癥狀
哮喘以突然發(fā)作,呼吸困難,喉問哮鳴音甚至張口抬肩、鼻翼扇動為特征,緩解期可伴有脾腎虛弱癥狀如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心悸氣短等。
(二)治法
(1)定位 定喘、風門、肺俞、脾俞、腎俞、志室及腰部、太淵及前臂內(nèi)側、足三里。(見圖2-3-1、圖2-3-4、圖2-3-6)
(2)定位定喘:在背部經(jīng)外穴,位于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O.5寸。
風門:在背部,當?shù)诙刈导幌拢蚤_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脾俞:在背部,當?shù)谑恍刈导幌?,旁開1.5寸。
腎俞:在腰部,當?shù)诙导幌拢蚤_1.5寸。
志室:在腰部,當?shù)诙导幌?,旁開3寸。
太淵: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定喘、風門、肺俞、脾俞、腎俞、志室及腰部,再刮前臂內(nèi)側,重刮太淵,最后刮下肢足三里。
(4)刮拭方法 補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適量刮痧油。刮背部時先刮頸椎,順督脈向下由大椎刮至腰骶部,再刮督脈旁側的膀胱經(jīng),其中定喘、肺俞、氣喘、志室穴重刮,以出痧為止。前胸天突穴以角點刮30次,任脈由上而下刮,膻中穴加強。然后由內(nèi)向外行橫式刮法,每個肋間隙刮30次左右,中府、俞府穴加強。雙上肢內(nèi)側肺經(jīng)、心包經(jīng)、心經(jīng),由上而下刮30次左右,不一定出痧。雙上肢外側大腸經(jīng)、三焦經(jīng)、小腸經(jīng),由上而下刮30次,不一定出痧。雙側足三里重刮30次,不出痧。
三、病例
患者,趙某,女,26歲?;颊邊⒂^花卉展時,突感鼻癢、打噴囊、流清涕,隨即出現(xiàn)胸悶、憋氣,逐漸加重,伴大汗淋漓,雖噴吸“舒喘靈”氣霧劑,但效果不佳。既往有“哮喘”病史,其母有同類病史。查體:神清,煩躁,呼吸急促。雙肺彌漫性哮鳴音,未聞及水泡音,心率100次/分,律整。心音有力、無雜音,雙下肢無浮腫。診為“支氣管哮喘”,取大椎、定喘、肺俞、天突、膻中、中府及前胸、尺澤、曲池和上肢內(nèi)側、列缺,在涂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20分鐘后癥狀明顯緩解。
眩暈的刮痧療法
眩暈由風陽上擾,痰瘀內(nèi)阻或腦髓不充,腦竅失養(yǎng)所致,臨床以頭暈、眼花為主癥的一類病癥。
眩暈的臨床表現(xiàn),輕者閉目可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zhuǎn)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面色蒼白等癥狀。嚴重時可突然仆倒。臨床一骰分為氣血虧虛與痰濁阻滯2型。
一、氣血虧虛
(一)癥狀
以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為主癥。
(二)治法
(1)選穴 百會、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陰交、氣海。(見圖2-8-1、圖2-8-2、圖2-8- 3、圖2-8-4、圖2-7-1、圖2-6-4)
(2)定位 百會: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
血海:屈膝,在髕骨底內(nèi)側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nèi)側頭的隆起處。
膈俞:在背部,當?shù)谄咝刈导幌?,旁開1.5寸。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三陰交:在小腿內(nèi)側,當足內(nèi)踝尖上3寸,脛骨內(nèi)側緣后方。
氣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3)刮拭順序 先按揉頭頂百會,其次刮背部膈俞,然后刮腹部氣海穴,再刮下肢內(nèi)側血海至三陰交,最后刮下肢外側足三里。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按揉頭頂百會穴,約3分鐘,用力不宜過猛。背部膈俞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拭腹部正中線氣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拭下肢內(nèi)側部血海至三陰交穴,由上向下刮,在膝關節(jié)處可作停頓,或分段刮至三陰交穴,在三陰交穴處重刮,刮30次,出痧為度。最后重刮足三里,各30次,不出痧。
二、痰濁阻滯
(一)癥狀。
頭重如裹,視物眩轉(zhuǎn),胸悶作嘔,嘔吐痰涎。
(二)治法
(1)選穴 陰陵泉、豐隆、中脘、內(nèi)關、頭維、百會。(見圖2-8-1、圖2-8-2、圖2-8-3、圖2-8-5、圖2-7-3)
(2)定位 陰陵泉:在小腿內(nèi)側,當脛骨內(nèi)側髁下緣凹陷處。
豐?。盒⊥惹巴鈧?,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
中脘: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內(nèi)關:位于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頭維:在頭側部,當額角發(fā)際上O.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百會: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
(3)刮拭順序 先按揉頭頂百會穴,再按揉頭兩側頭維穴,然后刮腹部中脘穴,再刮前臂內(nèi)關穴,刮下肢內(nèi)側陰陵泉,最后刮下肢外側豐隆穴。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按揉頭頂百會穴和頭維穴,各約3分鐘,用力不宜過猛。刮拭腹部正中線中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拭上肢內(nèi)側部內(nèi)關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輕柔,刮30次,出痧為度。最后重刮下肢內(nèi)側陰陵泉和外側豐隆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
劉某,男,60歲。頭暈、頭痛、心悸、視物旋轉(zhuǎn),睡眠時亦感眩暈,血壓95/70mmHg,面色蒼白,稍感乏力,納可,不渴,大便一天二次,成形,小便正常,面黑,舌淡多津,邊有齒痕,太淵脈浮洪數(shù)。取百會、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陰交、氣海,在涂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治療4次之后,視物旋轉(zhuǎn)、睡眠時亦感眩暈癥狀消失,頭痛、心悸癥狀緩解,繼續(xù)治療4次后,頭痛、心悸基本消失。
便秘的刮痧療法
便秘是指由于大腸傳導失常,導致大便秘結,排便周期延長,或周期不長,但糞質(zhì)干結,排出艱難,或糞質(zhì)不硬,雖有便意,但便而不暢病癥。便秘是臨床常見癥狀,可出現(xiàn)于各種急慢性病癥過程中。
主要癥狀有糞便量少、干硬、次數(shù)減少等,輕者可無其他癥狀。部分頑固性便秘者可十余天到一個月才大便一次,可伴有肛門直腸壓迫感,排便不凈感,便意頻發(fā)。亦可有會陰、臀、大腿后面和髖關節(jié)附近區(qū)域的鈍痛,并于排便后消失。并發(fā)痔瘡、肛裂、肛周潰瘍的乳頭炎者,可出現(xiàn)肛門灼痛和便血。有時亦可有頭昏頭痛、厭食、口臭、體重減輕等全身癥狀。另外可有各種器質(zhì)性病變相應的臨床癥狀。本病可分為實證與虛證兩大類。
一、實證便秘
(一)癥狀
以大便秘結,暖氣頻作,腹中脹痛,納食減少為主要癥狀。
(二)治法
(1)選穴 大腸俞、小腸俞、天樞、腎俞、大椎、內(nèi)庭。(見圖2-13-1、圖2-13-2、圖2-13-3)
(2)定位 大腸俞:在腰部,當?shù)谒难导幌?,旁開1.5寸。
小腸俞: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天樞:在腹部,肚中旁開2寸。
腎俞:在腰部,當?shù)诙导幌?,旁開1.5寸。
大椎:背部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內(nèi)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間縫紋端。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大椎穴,然后刮背部腎俞至大腸俞、小腸俞,再刮腹部天樞穴,最后刮內(nèi)庭。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拭背部腎俞至大腸俞、小腸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刮拭腹部正中線天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足部內(nèi)庭穴,30次,可不出痧。
二、虛證便秘
(一)癥狀
虛秘表現(xiàn)為雖有便意,臨廁努掙乏力,掙則汗出短氣,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結,面色蒼白。
(二)治法
(1)選穴 大腸俞、小腸俞、天樞、腎俞、足三里、氣海、三陰交。(見圖2-13-1、圖2-13-2)
(2)定位 大腸俞:在腰部,當?shù)谒难导幌拢蚤_1.5寸。
小腸俞: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天樞:在腹部,臍中旁開2寸。
腎俞:在腰部,當?shù)诙导幌?,旁開1.5寸。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氣海:位于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三陰交:在小腿內(nèi)側,當足內(nèi)踝尖上3寸,脛骨內(nèi)側緣后方。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腎俞至大腸俞、小腸俞,然后刮腹部天樞至氣海,再刮下肢三陰交,最后刮下肢外側足三里。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拭背部腎俞至大腸俞、小腸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刮拭腹部正中線天樞穴至氣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內(nèi)側三陰交穴和外側足三里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
潘某,女,30歲。體形稍胖,面白。患者素有便秘疾患,甚至一周一解,解如算盤子,腹無所苦。本次是從外地回來后(可能是因為坐汽車緣故)大便一直不暢快,每日早晨5點左右腹痛而有便意,但解之不暢,解不多,大便成條,顏色未查,每晚8點后腹脹,脹及兩脅側,矢氣多,臭穢,矢氣后腹脹緩解。納食如常,口不干不苦,不嘔吐不反酸,喉中痰梗。舌質(zhì)淡白,苔薄白,六脈沉細。取大腸俞、小腸俞、天樞、腎俞、足三里、氣海、三陰交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療,每周2次。1周后2日解大便一次,大便色如常,余癥狀消失。
咳嗽的刮痧療法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肅,肺氣不清所致,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肅,肺氣不清所致,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本病分為外感、內(nèi)傷兩大類,外感咳嗽多為六淫外邪侵襲肺系,內(nèi)傷咳嗽為臟腑功能失調(diào),內(nèi)邪干肺。外感咳嗽,即急性咳嗽,除咳嗽主癥外可兼見表癥,若調(diào)治失當可轉(zhuǎn)為慢性咳嗽;內(nèi)傷咳嗽是肺系多種疾病遷延不愈導致肺臟虛損,氣陰兩傷,肅降無權而為咳,內(nèi)傷咳嗽經(jīng)久難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發(fā)作。
一、外感咳嗽
(一)癥狀
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外感咳嗽,多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衛(wèi)表證。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風門、肺俞、身柱、膻中、中府。 放痧穴:肺俞、太沖。(見圖2-2-1、圖2-2-2、圖2-2-3)
(2)定位 大椎:背部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風門: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身柱: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膻中:位于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中府:前壁的外上方,云門穴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問隙。
太沖:在足背側,當?shù)谝货殴菃栂兜暮蠓桨枷萏帯?/p>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大椎,再刮背部風門、肺俞、身柱,然后刮胸部中府、膻中,最后刮足背部太沖。
(4)刮拭方法 瀉法。太沖、肺俞可放痧。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適量刮痧油。頸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線,從風門穴經(jīng)肺俞穴向下刮至身柱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中府穴處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至膻中穴。肺俞、太沖放痧,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于針刺部位,經(jīng)常規(guī)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二、內(nèi)傷咳嗽
(一)癥狀
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內(nèi)傷咳嗽多為久病,常反復發(fā)作,病程長,可伴見他臟見證。
(二)治法
(1)選穴大椎、風門、肺俞、身柱、膻中、中府、腎俞(見圖2-2-1、圖2-2-2)
(2)定位大椎:背部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風門: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身柱: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膻中:位于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問,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腎俞:在腰部,當?shù)诙导幌?,旁開1.5寸。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大椎,再刮背部的風門、肺俞、身柱、腎俞,最后刮胸部中府、膻中。
(4)刮拭方法 補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適量刮痧油。頸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線,從風門穴經(jīng)肺俞穴向下刮至身柱穴,再至腎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中府穴處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至膻中穴。
三、病例
馮某,女,81歲。自述去冬患咳嗽,兼氣喘,數(shù)月不愈。愈咳愈劇,不能平臥,咳吐稀白痰涎,其味咸,小便頻數(shù)清長,咳甚時有小便遺出,畏寒肢冷,兩足微腫,腰背酸疼,舌淡苔白,脈沉細。長期服用中藥,但效果不佳。取大椎、風門、肺俞、身柱、膻中、中府、腎俞,在涂抹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治療4次之后,癥狀明顯改善。
感冒的刮痧療法
感冒是一種外感風邪或時行病毒所引起的發(fā)熱性疾病,現(xiàn)代醫(yī)學稱之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咽喉腫痛、脈浮。感冒一年四季皆可發(fā)病,以冬春寒冷季節(jié)為多,是臨床常見的多發(fā)病。由于外感病邪不同,感冒有風寒、風熱和暑濕之分。
一、風寒感冒
(一)癥狀
以惡寒重、發(fā)熱輕、頭痛、無汗、流清涕、痰稀白、口不渴、舌苔薄白為主要癥狀。
(二)治法
(1)選穴 風池、大椎、風門、肺俞及肩胛部、中府及前胸、足三里。放痧穴:少商、大椎。(見圖2-1-1、圖2-1-2、圖2-1-3、圖2-1-4)
(2)定位 風池:在頭后項部,頭枕骨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大椎:背部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風門: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中府: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門穴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少商: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
(3)刮拭順序 先刮后頭部風池,再刮頸部大椎及背部肺俞、肩胛部,然后刮中府及前胸,放痧少商,最后刮拭足三里。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適量刮痧油。由于肩部肌肉豐富,用力宜重,從風池穴一直到肩髑穴,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頸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拭胸部正中線,從天突穴經(jīng)膻中穴向下刮至鳩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中府穴處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
少商、大椎放痧。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于針刺部位,經(jīng)常規(guī)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二、風熱感冒
(一)癥狀
以惡寒輕、發(fā)熱重、頭痛、有汗、流濁涕、痰黃稠、口渴、舌苔薄黃為主要癥狀。(見圖2-1-1、圖2-1-5)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合谷、曲池、尺澤、外關、風池。
(2)定位 大椎:背部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合谷:第一、第二掌骨問,第二掌骨橈側中點。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尺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緣。
外關:在前臂背側,在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3)刮拭順序 先刮后頭部風池,再刮頸部大椎,然后刮拭上肢內(nèi)側曲池、尺澤,最后刮外關、合谷。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適量刮痧油。從風池穴直向下刮3寸,中間不要停頓,用力不宜過重。頸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拭上肢內(nèi)側部2穴,由上向下刮,尺澤穴可重刮。刮拭上肢外側部2穴,由上向下刮。
三、暑濕感冒
(一)癥狀
多見于夏季,感受當令暑邪,暑多夾濕,暑濕并重,以發(fā)熱、汗出熱不解、鼻塞、流濁涕、頭昏、頭痛、頭脹、身重倦怠、心煩口渴、胸悶欲嘔、尿短赤、舌苔黃膩為主要癥狀。
(二)治法
(1)選穴 孔最、合谷、中脘、足三里、支溝、膻中。(見圖2-1-2、圖2-1-3、圖2-1-4、圖2-1-5、圖2-1-6)
上面是對呃逆實證的治療方法的介紹,患者應意識到這種疾病不治是無法自己痊愈的,早日選一家正規(guī)醫(y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