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的生理需要,正常的脊柱各部分都有一定的彎曲弧度,這就是生理曲度。在嬰兒出生后即有胸段和骶段凸,這被稱為原發(fā)曲;頸段和腰段凸向前突出,常常是幼兒能夠抬起站立時,才逐漸形成,稱為繼發(fā)曲。繼發(fā)性曲度的形成,通常是由于負重后椎體和椎間盤的前厚后薄(主要是椎間盤)所致。頸椎的生理曲度,主要是4、5頸椎間盤前厚后薄,造成頸椎中段有一前凸的弧度,在側(cè)位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
頸椎生理彎曲的測量方法是:沿齒狀突后的上緣開始向下,連椎體后部呈一條弧線,再由齒狀突后上緣到第7頸椎椎體后下緣,弧線的最高點到直線的最大距離是頸椎生理彎曲的數(shù)值。通常情況下,在12毫米±5毫米之間。17mm以上表示曲度增大,小于7mm表示曲度的變化,曲度后凸的人是“反張”的,同時存在兩曲“S”型的“雙弧型”變化。
頸椎出現(xiàn)生理彎曲,是為了增加頸椎的彈性,減輕和緩沖外力的沖擊,防止損傷脊髓和腦部。頸椎的前凸在體位及椎間盤髓核脫水、退變時,可使頸椎前凸逐漸消失,甚至可能變直或反張,是頸椎病的一種較為重要的X線診斷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