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穴位是非常神奇的,因為當人們的身體發(fā)生疾病癥狀的時候,能夠通過具體的穴位來控制疾病的嚴重性。檀中穴是一個關鍵的穴位,通過按摩能夠改善人們的身體健康狀況。中醫(yī)的按摩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可是檀中穴是人體哪個位置呢?
位置: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之中點。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后,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約揉50~100次;
推用雙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
主治病癥:胸痹心痛、腹部疼痛、心悸、心煩、呼吸困難、過胖、過瘦、呃逆、咳嗽、氣喘、咯唾膿血;產婦缺乳癥、乳腺炎、噎嗝,收縮等。
解剖:在胸骨體上;有胸廓(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穴位配伍:
配曲池、合谷(瀉法)治急性乳腺炎;
配內關、三陰交、巨闕、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堵塞;
配中脘、氣海治嘔吐反胃;
配天突治哮喘;
配乳根、合谷、三陰交、少澤、灸膻中治產后缺乳;
配肺俞、豐隆、內關治咳嗽痰喘;
配厥陰俞、內關治心悸、心煩、心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經之募穴,八會穴之氣會。別名:元兒穴,胸堂穴,上氣海穴,元見穴。
穴義:任脈之氣在此吸暖脹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暖燥之氣。
運轉規(guī)律:涼濕水氣由天之下部匯入本穴并吸暖下行天之上部。
功用作用:募集心包經氣血。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暖則瀉針出氣。
補充內容:(國度針灸穴位取穴規(guī)范)
穴位名解
(1)膻中。膻,羊臊氣或羊腹內的膏脂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吸暖后的暖燥之氣。中,與外絕對,指穴內。膻中名意指任脈之氣在此吸暖脹散。本穴物質為中庭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至本穴后進一步吸暖脹散而變化暖燥之氣,如羊肉帶有辛臊氣息普通,故名。
(2)元兒。元,首也,氣也。兒,氣之子也,水也。元兒名意指穴內的天部之氣中含有一定水濕,非為枯燥之氣。
(3)胸堂。胸堂名意指本穴位于胸部也,無它意。
(4)上氣海。上氣海穴,此與任脈下部氣海穴絕對而言,指本穴為任脈的生氣之海。
(5)元見。元,首也,氣也。見,分明也。元見名意指穴內的吸暖脹散之氣不言而喻。
(6)氣會。本穴物質為胸堂上部的氣態(tài)物聚集而成,故為人之氣會。
(7)心包募。募,募集也。本穴物質為胸部之氣聚集而成,在本穴吸暖后內行于心包經所在的天部層次,為心包經氣血的重要保送之地,故為心包募穴。
關于穴名
釋名
本穴最早見于《靈樞?根結》篇:"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絡于膻中"。膻中,按《簡明中醫(yī)字典》注解有如下四層含義:①穴名,②指胸腔內"心包"所在處,③專指"心包",④泛指胸中。膻中為心之外圍,代心行令,居于胸膜之中。此穴在胸,居兩乳之間,心包膜所在之處,故名。
別名
《甲乙經》作膻中、亶中,《巢氏病源》、《千金》、《外臺》均作"亶中",古代膻、亶相通,故今均作膻中?!都滓医洝芬幻獌海肚Ы稹芬幻靥?,《針灸大成》一名元見,《類經圖翼》一名上氣海,尚有元況[1]等名稱。
定位取穴
《甲乙經》云:"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中,任脈氣所發(fā),仰而取之"。此說歷代針灸典籍基本仿之。當今人們在臨床中結合男女解剖結構,使該穴的定位取穴更加準確而實用。其定位法為: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取穴:仰臥,男子于胸骨中線兩乳頭連線之交點處定取;女子則于胸骨中線平第4肋間隙處定取。
主治病癥
古籍記載
歷代針灸醫(yī)家對本穴的主治病癥論述頗多,但大都集中在氣病范疇。如治肺氣咳嗽,上喘唾膿,不得下食,胸中如窒;療膈氣嘔吐涎沫,婦人乳汁少(《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上氣短氣,咳逆,噎氣,喉鳴喘嗽,心胸痛,風痛,肺癰,唾膿(《針灸聚英》)。膻中、天井主胸心痛,缺盆、膻中、巨闕主咳嗽,膻中、華蓋主短氣不得息、不能言(《千金》)。膻中、少澤、大陵治胸前兩乳紅腫痛(《大成》)。
現代應用
現代臨床上常用于咳嗽、氣喘、氣短、咳唾膿血、肺癰等呼吸系統(tǒng)病癥,噎膈、臌脹、嘔吐涎沫等消化系統(tǒng)病癥,胸痹胸痛、心痛、心悸、心煩等心血管系統(tǒng)病癥以及產后無乳、癭氣、霍亂、轉筋、尸厥等其他病證。總之,臨床運用本穴多用于心肺病變,尤宜于心肺氣虛之證。
該穴具有調理人身氣機之功能,可用于一切氣機不暢之病變,諸如肺氣不降之上逆、心之氣血郁滯以及肝氣郁結等癥。例如筆者常用該穴點穴治呃逆,獲得手到病除之效果。
有人取膻中穴采用雀啄術治四肢麻木、兔腦垂體埋藏治療支氣管哮喘、針刺拔罐治小兒急性支氣管炎,膻中透鳩尾治急性心肌梗塞、心絞痛,配乳根針刺治乳汁不通等都收到良好療效。
景維廉等采用膻中穴割脂治療乳癖150例,結果治愈128例,占85.3%;顯效18例,占12.0%;無效4例,占2.7%;總有效率97.3%。
李潔等總結1981~1998年公開發(fā)表在200余種醫(yī)學期刊上有關針灸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論文240余篇進行分析,指出膻中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最常用的8個穴位之一(132穴次)。本穴為氣會,肺主氣,司呼吸,且穴位近于胸部,可理氣寬胸,故為治療呼吸系統(tǒng)病癥的常用穴。
刺激經穴脈絡,使經絡通利,氣血調和,故治乳癖、乳汁不通效佳。乳汁分泌與經絡臟腑相關,氣機調暢是重要環(huán)節(jié),而本穴調氣作用強,故為治療乳汁少的重要穴位。
本穴治療消化系統(tǒng)病癥及其他病癥,也是從調氣角度實現的。筆者在臨床運用中也發(fā)現,許多患者在接受該穴施術后自覺腹內氣體流動,胸部舒暢寬松,有的還可聽到腸鳴音。刺灸該穴能通暢上焦之氣機,通達經絡,理氣散瘀,一切氣病皆可選用。
膻中為任脈穴位,心包募穴,八會穴之一,氣會膻中。《靈樞?海論》篇曰:"膻中者,為氣之海"?!峨y經?四十五難》曰:"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清?徐靈胎《難經經釋》云:"三焦外,謂在焦膜之外;兩乳內,謂兩乳之中,任脈之所過,即膻中也"。因此,對本穴的認識古人已有了一定的論述。膻中穴為理氣降逆的要穴,臨床中被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