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來特(Barrett)食管檢查
1.胃鏡檢查
能否正確定位是確診BE的前提。食管鱗狀上皮和柱狀上皮在內鏡下色澤不同, 鱗狀上皮為復層結構,透光性差,內鏡下呈灰紅色, 而柱狀上皮為單層細胞結構,透光性好,內鏡下呈桔紅色。正常情況下,胃食管交界在食管下段形成界限清楚的齒狀線即“Z線”。發(fā)生BE時,Z線上移遺留柱狀上皮在內鏡下均呈桔紅色而易辨認。嚴格意義上,內鏡發(fā)現病變只能疑診,需組織病理學檢查證實。
內鏡下分型如下:
(1)按化生的柱狀上皮長度分類:a.長段BE:化生的柱狀上皮累及食管全周且長度≥3 cm。b.短段BE:化生的柱狀上皮未累及食管全周或雖累及全周但長度<3 cm。
(2)按內鏡下形態(tài)分類:分為全周型、舌型和島狀。
(3)布拉格C&M分類法:C代表全周型的化生黏膜的長度,M代表化生黏膜最大長度。如:C3-M5表示為食管圓周段柱狀上皮為3 cm,非圓周段或舌狀延伸段在GEJ上方5 cm;C0-M3表示無全周段上皮化生,舌狀伸展為GEJ上方3 cm。
2.病理檢查
準確地活檢取材對確診BE病變及檢測隨訪其癌變潛能有重要意義。為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可結合應用一些新型內鏡技術提高靶向活檢的檢出率,如內鏡共聚集掃描(EOCT)、內鏡智能分光比色技術( FICE)、內鏡窄帶成像技術(NBI)等均可提高BE不典型增生的檢出率。
廣義上的BE可通常根據柱狀上皮的類型分為三型,即交界型(賁門型)、胃底型(泌酸-賁門型)及特殊型(腸上皮化生型)。由于狹義的概念只有腸上皮化生才視為BE診斷的組織學依據,因此,按照這一定義,只有特殊型才屬于真正的BE。正常的賁門黏膜也可能存在局灶性的腸上皮化生,其發(fā)生可能與患者年齡和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但其是否屬于短節(jié)段BE并不容易鑒別。
因此,BE診斷強調了結合內鏡和組織檢查共同完成,內鏡醫(yī)生需要詳細地記錄活檢位置,病理醫(yī)生根據內鏡報告的活檢位置做出診斷,真正做到臨床病理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