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fā)病原因
低血糖病因很多,據統(tǒng)計可多達100種疾病,近年來仍在發(fā)現其他病因。本癥大致可分為器質性低血糖。(指胰島和胰外原發(fā)病變,造成胰島素、C肽或胰島素樣物質分泌過多所致);功能性低血糖(指患者無原發(fā)性病變,而是由于營養(yǎng)和藥物因素等所致);反應性低血糖(指患者多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迷走神經興奮,使得胰島素分泌相應增多,造成臨床有低血糖表現)。
10314例尸檢中證實44例(0.4%)為胰島素瘤。正常人血糖受多因素調控,如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腺、肝臟、胃腸、營養(yǎng)、以及運動等因素等。升糖激素有胰高糖素、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及一些胃腸激素等。降糖激素僅有胰島素及C肽。血糖升降還可受很多生理因素的影響,如禁食48~72h,劇烈運動,飲酒,哺乳可致低血糖,新生兒及老年人血糖往往偏低等。低血糖也可由長期糖攝取不足或吸收不良引起。肝糖原儲備減少,肝糖原分解酶減少,促進血糖升高的激素不足,胰島素與C肽或其他降糖物質增多,組織消耗血糖過多,以及一些中毒因素如水楊酸和蘑菇中毒等皆可誘發(fā)低血糖綜合征。
二、發(fā)病機制
低血糖以損害神經為主,腦與交感神經最重要。1971年,Briely發(fā)現低血糖腦部病變與局部缺血性細胞病變相似,基本病變?yōu)樯窠浽冃?,壞死及膠質細胞浸潤。腦代謝能源主要靠葡萄糖,神經細胞自身糖原儲備有限,依靠血糖來供應。而神經系統(tǒng)各部分對低血糖敏感性不一致,以大腦皮層、海馬、小腦、尾狀核及蒼白球最敏感。丘腦、下丘腦、腦干、腦神經核次之。最后為脊髓水平的前角細胞及周圍神經。組織學改變?yōu)樯窠浖毎说娜旧|凝集與溶解,核膜不清,胞漿腫脹,內含小空泡及顆粒。1973年,Chang給小鼠注射普通胰島素2U后,15~20min小鼠嗜睡,30~75min小鼠肌陣攣,有癲癇發(fā)作,40~120min進入昏迷期。嗜睡期小鼠血糖由6.72mmol/L(120mg/dl)減少至1.18mmol/L(21mg/dl),昏迷期小鼠血糖水平僅為1.01mmoL/L(18mg/dl)。
糖、脂肪與氨基酸是神經代謝中能量的來源,這些物質氧化后放出能量儲存于ATP及磷酸肌酸中,待需要時釋放。糖與氧減少時,ATP磷酸肌酸,神經節(jié)苷脂中的結合葡萄糖合成減少,由于ATP少,而核苷酸合成也減少,導致神經功能減退。低血糖時高能磷酸鹽復合物的代謝及神經功能不僅與血糖水平有關,而且與氧分壓的關系也很密切,低血糖時由于腦氧攝取降低,葡萄糖的攝取率也受抑制,單純依賴糖不足以維持氧化代謝水平,必然影響脂肪酸及氨基酸的代謝,腦磷脂分子水平可下降35%。腦組織在低血糖時,大腦皮層先受抑制,繼而皮層下中樞受累,波及中腦,最后延腦受損而發(fā)生一系列臨床異常表現。當血糖降低后,機體有自我調節(jié)機制,可刺激腎上腺素分泌,促進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回升達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