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fā)病原因
本病征病因未明。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伴有很大的變異性,多認為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的一個分型。可能由抗葡萄球菌IgE水平增高、抗葡萄球菌IgG水平降低、中性粒細胞趨化功能改變、病人對抗病能力降低以上任一因素引起。
二、發(fā)病機制
目前有推測為由于存在T細胞缺陷,導致部分有γ-干擾素生成減少,最終影響IgE生成調節(jié)和其他免疫功能。
該病免疫學異常尤為突出,包括血液、痰和膿腫中嗜酸性細胞增高,粒細胞趨化功能缺陷,T細胞亞群異常,抗體產生不足和細胞因子分泌異常。這些免疫學改變均為非特異性;其他與免疫學無關的表現(xiàn)有特殊面容,關節(jié)過度伸展,多發(fā)性骨折和顱骨縫早閉。因此,本病為多系統(tǒng)免疫受損性疾病。
有人對本病征患兒IgE的合成和調節(jié)做過較深入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IgE的合成不依賴于淋巴因子(IL-4,IL-6)及T/B細胞的相互作用,而是分化成熟的B細胞對調節(jié)信號不敏感。但也有人提出不能排除HIES患者體內有IL-4絕對或相對過多,只不過是尚未被檢測出來而已,有促進IgE的產生。
由于患兒缺乏產生抗葡萄球菌IgG的能力IgE作為替代抗體,大量覆蓋在肥大細胞表面,在金黃色葡萄球菌抗原存在下激活過敏反應,釋放組胺等生物活性物質麻痹嗜中性多形核白細胞(PMNC),使之不能抵抗葡萄球菌,產生炎癥及迅速形成膿腫。這些表現(xiàn)在肥大細胞豐富的面部等區(qū)域尤為明顯。反復炎癥發(fā)作使結締組織增生,尤其在口周、鼻、眼等部位,因而產生HIES患兒特有的粗陋面容。
注釋:IgE是指血清免疫球蛋白,是一種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分子量為196,000,由兩條輕鏈和兩條重鏈組成,它是由鼻咽,扁桃體,支氣管,胃腸粘膜等處固有層的漿細胞產生,是引起I型變態(tài)反應的主要抗體,最明顯的基本生物學特性是親同種細胞性,人的IgE只能使人及猴的細胞致敏,而不能使其他動物過敏,IgE是免疫球蛋白中對熱最不穩(wěn)定者,在5種免疫球蛋白中,IgE半衰期最短,并且具有最高的分解率和最低的合成率,因此血清中含量最低,正常人血清中IgE值約為0.1~0.9mg/ L,通常男性略高于女性,過敏體質或超敏患者,血清中IgE明顯高于正常人,外源性哮喘患者較正常人高數(shù)倍,故IgE在血清中含量過高,常提示遺傳過敏體質,或I型變態(tài)反應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