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痔一般治療
結(jié)締組織外痔:本病反復發(fā)炎,或皮贅較長者,可予以手術(shù)切除。①操作方法:取側(cè)臥位或截石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局部麻醉。在皮贅正中做放射狀切口,切除兩側(cè)皮瓣,修剪皮緣,使之成梭形或放射狀傷口。外敷止血粉,放人凡士林紗條壓迫固定。②術(shù)后處理:術(shù)后每日用苦參湯,或1:5 000高錳酸鉀熱溶液坐浴,而后更換敷料至痊愈。若有染毒發(fā)炎,應對癥處理。
靜脈曲張性外痔:對單純性靜脈曲張性外痔,可行靜脈叢切除術(shù)。①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側(cè)臥位,在局麻或腰俞麻醉下,常規(guī)消毒鋪巾。用組織鉗提起外痔組織,在外痔皮膚上作一“V”形切口或剪一梭形切口,然后用剪刀或止血鉗剝離皮下曲張的靜脈叢至齒線,將皮膚與剝離的靜脈叢一并切除,修剪皮緣,使之成為整齊的梭形創(chuàng)面。若肛門皮膚不松弛,可做放射狀切口,將曲張的靜脈叢剝離切除。術(shù)后放入凡士林紗條引流,用無菌紗布塊壓迫,膠布固定。若病變范圍較大,或已成環(huán)形,或痔塊較多,應逐一處理,相互之間保留正常皮膚,以防術(shù)后瘢痕攣縮,導致肛門狹窄。②術(shù)后處理:同結(jié)締組織外痔。
血栓外痔:血塊較大,堅硬不消,而且局部炎性水腫又較局限者,可作血栓外痔剝離術(shù)。①操作方法:取側(cè)臥位,病側(cè)在下方,局部消毒鋪巾麻醉。然后在肛緣腫塊上作一放射狀或梭形切口,用止血鉗將血栓剝離摘除,修剪兩側(cè)皮瓣,使傷口開放。外敷止血散,用凡士林紗條引流,外蓋無菌紗布,膠布固定。②術(shù)后處理:保持肛周清潔,大便通暢,每日用苦參湯或五倍子湯熏洗坐浴、浴后換藥,至傷口痊愈。
炎性外痔:經(jīng)內(nèi)治、熏洗、敷藥而無效者,可手術(shù)切除,不必炎癥全消亦可切除。①操作方法:取側(cè)臥位或截石位,消毒鋪巾;局麻下切除腫物,創(chuàng)面開放;用凡士林紗條引流,外蓋無菌敷料以壓迫止血,膠布固定。②術(shù)后處理:同血栓性外痔。
外痔辨證論治
中醫(yī)主張外痔的治療應內(nèi)治和外治并重,全身治療與局部治療相結(jié)合,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辨證施治:
1.氣滯血瘀
方藥:桃仁承氣湯加減。桃仁10克,大黃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枳殼10克,瓜蔞10克,檳榔10克,黃連6克,炙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藥渣加開水熏洗肛門。
2.濕熱下注:
治則: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方藥:防風秦艽湯(《外科正宗》)加減。防風10克,秦艽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連翹10克,檳榔10克,梔子10克,地榆10克,枳殼lo克,槐角10克,白芷10克,蒼術(shù)6克,炙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
3.脾虛下陷: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15克,黨參12克,白術(shù)12克,當歸9克,陳皮3克,升麻3克,柴胡3克,炙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
二、外治法:
1.藥物外敷法:是指將藥物直接涂敷于肛門局部的方法,以下介紹幾種臨床常用的藥物。
(1)四黃膏處方: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等份,共研細末。凡士林70克,四黃粉30克,共同混合調(diào)勻成膏備用(冬天減少30%凡士林,加石蠟油30%共同混合,以避免軟膏發(fā)硬)。功能:消腫清熱、涼血止痛。主治:內(nèi)痔、外痔發(fā)炎,水腫、術(shù)后疼痛,癰、疽、療、癤水腫。用法:直接帖敷患處。
(2)九華粉:滑石水20克,月石6克,龍骨6克,浙貝6克,朱砂6克,冰片0.5克,共研細末。功能:去濕止癢、消炎止痛。主治:肛門濕疹、肛周皮炎,皮膚瘙癢。用法:直接撒布患處。
(3)九華膏:九華粉30克,凡士林70克(冬季減凡士林30克加液體石蠟油30克),共同合勻成膏備用。功能:消炎消腫、止血止痛。主治:內(nèi)痔出血腫脹,外痔發(fā)炎疼痛,肛裂,肛門直腸炎癥。用法:直接涂敷患處,或灌注于肛門內(nèi)。
(4)田螺水外搽:取活田螺一個,將蓋揭開,放入少許冰片入螺體內(nèi),隨即化為液體。功能:消腫止痛。用法:用棉棍蘸田螺水涂抹患處,每日6到8次。
(5)痔瘡膏(《醫(yī)學綱目》):以草烏,大黃各6克,甘草3克,膽礬15克,凈石灰末半匙,龍腦末少許。用柴灰淋濃水兩碗,熬至一碗,入草烏、大黃,慢火熬至半碗,入甘草,煮數(shù)沸,加入凈石灰末,略沸三五次,用絹兩重過濾,再熬成膏,冷后入膽礬,臨用時入龍腦末少許。主治:外痔及翻花痔脫出或突起,腫痛伴有分泌物者。
(6)熊冰膏(《醫(yī)學入門》)以熊膽2分半,片腦半分,研勻,用白雄雞膽汁調(diào)勻。主治:新痔脫出引起肛緣腫痛者。
(7)白金散(《東垣十書》)以海螵蛸去其粗皮,研為極細末,用生麻油調(diào)成膏。主治:痔瘡疼痛。
2.熏洗坐浴法:是指以中藥煎湯熏洗肛門會陰部,通過熱和藥的作用,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治療的目的。具體方法是指將藥物水煎10余分鐘后,先用蒸氣熏肛門局部,待水溫適合時,再行肛門局部坐浴。主要代表方藥有:
(1)熏洗外方:樸硝30克,馬齒莧20克,瓦松15克,歸尾15克,赤芍15克,黃柏15克,蒼術(shù)15克。功能:清熱解毒、活血祛瘀、利濕軟堅、消腫止痛。主治:痔瘺、肛癰之炎癥期、肛裂之便后疼痛,以及全身所患之癰、疽、療,癤屬于急性期炎癥者。用法:上藥混合加水煮沸后,去渣,約有藥水1000毫升,趁熱先熏后洗,或浸布濕敷于患處,一般肛門紅腫熱痛者,每日2~3次坐浴。上、下肢及軀干之患,用凈布浸后敷于患處,每日6次左右。
(2)消腫止痛方:瓦松30克,五倍子30克,馬齒莧30克,艾葉30克,川椒30克。功能:消腫止痛、收斂。主治:外痔發(fā)炎,血栓外痔,內(nèi)痔脫出嵌頓,直腸脫垂術(shù)后水腫疼痛等。用法:將上藥用紗布包后煎水1000毫升,每日坐浴1~2次。
(3)祛毒湯:苦參30克,五倍子30克,樸硝30克,側(cè)柏葉20克,蒼術(shù)15克,蔥白三段,炙甘草10克。功能:活血消腫止痛。主治:各期痔瘡發(fā)炎,疼痛,急性肛周膿腫,術(shù)后水腫等。用法:煎湯局部坐浴。
(4)九華粉洗劑:九華粉30克,甘草20克,蒸餾水加壓100毫升外搽。每日6~8次。主治與功能同九華粉。但粉劑用于有滲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