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垂直距骨一般治療
一、治療:
1、治療原則 治療的目的是將垂直變形的距骨復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應在出生后盡早開始治療。在患兒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可根據(jù)患兒的年齡、畸形程度選擇治療方法。開始可采用手法整位、石膏及克氏針固定術,若手法整復失敗,可在3歲時行切開復位。也有學者主張3個月時即可采用手術治療。對4~6歲患兒,易先行軟組織手術,再試行手法整復固定。對6歲以上的患兒,一般不再做任何手術,因為距骨頭易發(fā)生缺血性壞死,切開復位常失敗,需待10~12歲以后做三關節(jié)融合術,切除攣縮組織,進行相應的楔形骨切除術,包括距骨頭和舟骨的切除術。
2.手法矯正: 由于本畸形比較僵硬,故治療越早越好。通常認為出生后的三周內,是治療本病的最佳時機,采取手法整復有可能成功。
(1)手法矯正石膏固定:先被動牽拉腓腸肌和跟腓韌帶,操作者一手向遠端和內側牽拉足跟,另一手推擠跟骨前端,需維持10秒鐘,繼之將前足向跖側、內翻和內收方向牽拉,使背伸、外翻肌拉長;然后向遠端牽拉前足,以牽長脛舟、距舟韌帶,并逐漸使前足內收和內翻。每個動作要技術10秒鐘,每次應堅持15分鐘。最后用長腿石膏固定,保持前足跖屈、內翻及后足背伸的位置上固定。一般每2~3天更換一次石膏,并依上述步驟反復進行手法整復,牽拉攣縮的軟組織。大約4~6周之后,可試行閉合復位。開始沿足畸形方向牽引前足和舟骨,使舟骨位于距骨頭之上,跟骨位于距骨之下。然后從足內側向背側推擠距骨頭,牽拉足跟使其內翻,同時把前足跖屈、內翻,使距舟關節(jié)恢復正常的解剖關系。
(2)手法復位克氏針固定:經上述6~8周手法治療后,若復位成功,可自第1、2趾間向后穿一枚克氏針,貫穿距舟關節(jié),將足固定于跖屈內翻位,并用管型石膏固定。2~3周后更換石膏,增加足背伸,石膏固定至少3個月。即使手法矯正失敗,也要堅持固定,以松弛軟組織,為手術復位做準備。
3.切開復位
若閉合復位不滿意,患兒已三個月,應采取切開復位。手術松解攣縮的關節(jié)囊及韌帶,主要包括:
?、倬嘀垌g帶背、外側部分;
②脛舟韌帶、分岐韌帶;
?、鄹魂P節(jié)囊背、外側部分;
?、芨桧g帶、距跟骨間韌帶。
與此同時,延長攣縮的肌腱,如跟腱、脛前肌腱、趾長伸肌腱和腓骨長短肌肌腱。繼之在直視下將距舟關節(jié)復位,恢復足的正常力線后,用一枚克氏針將楔、舟和距骨固定。然后緊縮縫合跟舟跖側韌帶、距舟關節(jié)囊跖側及內側部分,將脛后肌腱向遠端移位,固定在第一楔骨的跖側。術后用長腿石膏固定8~12周。通常在術后六周拔出克氏針。
當患兒4歲之后方開始治療,其足內側柱已明顯變長,阻礙距舟關節(jié)復位,需在切開復位時,切除脫向背側的舟骨,使第一楔骨與距骨頭相關節(jié)。以后通過生長和塑型,距骨頭可占據(jù)切除舟骨所留下的空間。如患兒已大于8歲仍未治療者,采取切開復位、舟骨切除治療,不僅難以成功,且易并發(fā)距骨壞死。所以應推遲到10歲之后,再作三關節(jié)固定術。
切開復位:
一般采用全身麻醉??上仍谧惚惩鈧确胖闷つw擴張器松弛皮膚。先延長跟腱,在外側做一橫切口,切斷跟腓韌帶,踝關節(jié)和距骨下關節(jié)的后關節(jié)囊也切開,使距骨能內翻。認清距骨關節(jié)面,自其中心穿入一枚克氏針,自距骨體內側面穿出。用此克氏針及一把骨撬將距骨頭向背側撬起,同時使前足內翻,使距骨頭恢復與舟骨關節(jié)面的解剖關系。將已穿入距骨內的克氏針向前穿入舟骨、楔骨及第1跖骨,保持手術所獲得的位置。在年齡較大的兒童,跟骰及距跟骨間韌帶可能妨礙跗中關節(jié)及距跟關節(jié)的復位,可將其切斷。若脛前肌、姆長伸肌、趾長伸肌及腓骨肌等的肌腱過短,妨礙復位時,可予延長。在跟骨中部可橫穿一枚粗克氏針,用長腿石膏將患肢固定于屈膝45°、踝背伸10°~15°、足跟內翻10°、前足跖屈內翻位。并要注意將足弓及足跟部塑形。術后6周拔除克氏針,石膏固定需維持3~4個月。
二、預后
無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