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靜脈海綿樣變一般治療
一、治療
主要是針對門靜脈高壓癥和繼發(fā)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及門靜脈高壓性胃病進行治療。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藥物治療僅起輔助作用。
1.藥物治療 應用降低門靜脈壓力的藥物,使門靜脈系及其側(cè)支循環(huán)的阻力減低,內(nèi)臟血管收縮,降低門靜脈及其側(cè)支的血流量和壓力,使出血處血流減少,達到止血效果,止血率60%左右。常用的藥物有垂體后葉素,0.4μg/min靜脈點滴。14肽生長抑素,首劑250μg靜脈推注,繼以250μg/h持續(xù)靜脈點滴。8肽類似物(奧曲肽),首劑100μg靜脈推注,繼以250μg/h持續(xù)靜脈滴注。
2.介入放射治療 選擇性腹部動脈造影,確定出血部位及原因后,經(jīng)導管藥物灌注或栓塞治療,可有效控制出血。
3.內(nèi)鏡治療 內(nèi)鏡下食管曲張靜脈注射硬化劑或食管曲張靜脈套扎,必要時胃底曲張靜脈內(nèi)注射組織黏合劑栓塞血管,以達到止血的目的。文獻報告有效率達80%~96%,再出血率12%~28%。但此法可引起食管的穿孔、狹窄,偶可引起其他靜脈(脾靜脈、腸系膜上靜脈等)的血栓形成。
4.手術治療 肝功能較好且伴有脾功能亢進者宜手術治療。
(1)分流術;包括腸系膜上靜脈-下腔靜脈分流術、脾靜脈-左腎靜脈分流術、遠端脾腎靜脈分流術。分流術雖能降低門靜脈壓力,控制消化道出血,但過多分流的門靜脈血流不僅造成入肝血流的減少,同時還會引起肝性腦病的發(fā)生。
(2)斷流術:各種門-奇靜脈斷流術曾廣泛用于治療肝前性門靜脈高壓癥,但療效較分流差。由于斷流術很難將曲張靜脈完全離斷,即使斷開的靜脈,也可能在壓力差的作用下再次“溝通”;斷流還會破壞向肝性交通靜脈,故很少作為首選的術式。目前常用的有食管下端及胃底周圍血管離斷術,止血確切,能保持門靜脈向肝血流。
(3)分流加斷流:目前大多采用聯(lián)合分流術加斷流術。通過解除脾功能亢進,降低門靜脈壓力達到急性止血和預防遠期復發(fā)出血的目的。
(4)脾切除:針對脾大、脾功能亢進。
(5)其他:如門靜脈內(nèi)球囊擴張斷流術控制急性出血,術中脾靜脈內(nèi)置入腹腔導管,術后經(jīng)脾靜脈導管在放射介入下置入球囊擴張導管進行門靜脈主干擴張,解除了門靜脈梗阻,有效降低門靜脈高壓。
(6)聯(lián)合治療:臨床發(fā)現(xiàn),每種術式都有弊端,單純脾切除術再出血率可高達90%,且可引起致命的脾切除術后敗血癥,應盡量避免應用。脾切除加斷流術將會使門靜脈壓力進一步提高,雖然對急性出血可起到立刻止血的作用,但日久必然會有新的側(cè)支循環(huán)建立,再次發(fā)生出血難以避免。有文獻報道門體分流術加門奇斷流術是治療本病的最佳選擇。特別是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食管下段胃底切除吻合(Phemister手術),可能會獲得較好的長久止血效果。
二、預后
對于門靜脈海綿樣變所致的肝前性門靜脈高壓癥,只要患者病情許可,首選聯(lián)合分流術加斷流術(腸系膜上靜脈與下腔靜脈C型架橋)。若病情緊急,則先行脾切除加門奇靜脈斷流術控制出血后,再加行腸系膜上靜脈與下腔靜脈C型架橋術。對已行斷流術而再發(fā)出血者,則加行腸系膜上靜脈與下腔靜脈C型架橋術。需要指出的是,搭橋手術易發(fā)生栓塞,應慎重考慮,且最好選用自體血管。硬化劑治療后的患者,不宜行分流術式。且硬化劑治療并發(fā)癥多,有一定的局限性,故此種方法不應作為首選,可作為徹底斷流術后再出血的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