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幼蟲入侵后約3~4周(有時2個月以上),患者開始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特別是上腹部疼痛等前驅癥狀。按棘顎口線蟲蚴在人體內引起病變的部位差異可分為皮膚顎口線蟲病和內臟顎口線蟲病兩種臨床類型。
1.皮膚顎口線蟲病 大多在感染后3~4周幼蟲在皮下組織中移行,產生癥狀與體征。最常見的體征是局部皮膚出現移行性腫塊,可呈間歇性出現。每次出現可持續(xù)1~2周。并伴有輕度發(fā)紅、水腫、疼痛和癢感。移行的路徑可有色素沉著。隨著病程延長,發(fā)作次數可減少,癥狀亦減輕,發(fā)作時間縮短。蟲體如近于體表,則發(fā)生皮膚硬結、線狀疹或匍行疹,伴有劇痛。有時也可形成膿腫,或以膿腫為中心的硬結節(jié),腫塊大小如蠶豆或雞蛋。偶爾,幼蟲可自行鉆出皮膚。
2.內臟顎口線蟲病
幼蟲侵入肝臟時可引起右上腹隱痛或脹痛,肝大。常伴食欲減退、惡心、疲乏等癥狀;感染胃腸道可形成腸壁腫塊,可致不完全性腸梗阻,出現腹痛、腹脹、腹瀉、便血、嘔吐等癥狀,偶可在腹部捫及包塊;移行至肺部出現咳嗽、胸痛、氣促與咯血,可致胸腔積液或積血,偶爾蟲體可隨痰被咳出;侵入泌尿道可穿過膀胱組織,隨尿液排出導致出現血尿,排尿異物感,但此型較少見;蟲體進入眼部可引起外眼病變與眼內病變。前者表現為眼眶周圍炎,出現眼痛、流淚、怕光、眼球周圍紅腫等。后者則表現為虹膜炎、前房或玻璃體積血、視網膜剝離等,嚴重者可致失明。若侵入中樞神經系統(tǒng)則病情較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病變病死率較高,后遺癥較常見。以神經根-脊髓炎、腦膜腦炎和蛛網膜下腔出血較為多見。若幼蟲移行至脊髓腔,則可刺激神經根,引起劇烈疼痛伴燒灼感。數日后出現肢體癱瘓或輕癱。癱瘓以截癱為主,伴尿潴留。若幼蟲鉆入頭顱內,可引起腦膜、腦組織病變,出現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意識障礙、腦神經癱瘓或肢體癱瘓。幼蟲鉆入蛛網膜下腔易造成出血,患者表現為突然劇烈頭痛,嘔吐,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呈血性而含有較多嗜酸性粒細胞。
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感染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等。病灶中檢獲蟲體即可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