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預防
流行性出血熱是由漢坦病毒引起,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通過接觸、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種途徑傳播的急性傳染病。
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對對紫外線、乙醇和碘酒敏感;對氯仿、丙酮等脂溶劑和去氧膽鹽敏感。4~20℃溫度下相對穩(wěn)定,高于37℃及pH5.0以下易滅活;56℃ 30min或100℃ 1min可滅活。
流行性出血熱的早期癥狀是發(fā)熱,“三痛”(頭痛、腰痛、眼眶痛),“三紅”(顏面、頸、上胸部潮紅),皮膚黏膜出血及腎臟損害等。該病病毒可以侵犯人的多個器官和系統(tǒng),目前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
出現(xiàn)上述癥狀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確診后立即進行隔離治療。對病人用過、接觸過的物品進行消毒。與病人有過接觸者,發(fā)現(xiàn)不適,應立即去醫(yī)院就診。
專家提示:
(1)強調早發(fā)現(xiàn)、早休息、早治療和就近治療;
(2)發(fā)現(xiàn)有死老鼠應深埋或焚燒,接觸死老鼠時應戴手套或使用器具;
(3)家中食物不要裸露擺放,以防老鼠的分泌物將食物污染;
(4)野外作業(yè)時要注意滅鼠,避免與鼠類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觸;
(5)接種流行性出血熱疫苗。
二、預后
本病病死率與病型輕重、治療遲早及措施是否正確有關。近年來通過早期診斷和治療措施的改進,病死率由10%下降為5%以下。
在我國一般認為漢坦型病毒感染病死率高于漢城型病毒感染。重型病人的病死率仍較高。主要死亡原因是休克、尿毒癥、肺水腫、出血(主要是腦出血和肺出血等)。由于治療措施得當,因休克、尿毒癥、肺水腫等而死亡的病例逐漸減少,而死于出血的病例相對增多。
本病患者恢復期后仍可出現(xiàn)慢性腎功能損害、高血壓或腺垂體功能減退,說明預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