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生殖細胞瘤鑒別診斷
一、鑒別:
1.松果體區(qū)囊腫:
為良性病變,國外尸檢存在率高達40%。多數(shù)較小,只有在MRI檢查時偶然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在MRI上松果體區(qū)有小而圓的囊腫,注藥后輕度環(huán)形強化,有時囊腫較大可稍壓迫四疊體上丘,CT示囊內液體與腦脊液比呈等至高密度,多無臨床癥狀,也不引起腦積水,絕大多數(shù)不需手術治療。
2.松果體細胞瘤:
即來源于松果體實質細胞,包括松果體細胞瘤和松果體母細胞瘤,前者多為邊界清楚的圓形病變,很少通過腦脊液播散;松果體母細胞瘤為惡性,局部浸潤,通常體積較大,質地不均勻。松果體細胞瘤周邊可有鈣化,注藥后可有均勻或不均勻增強,有時神經影像上不易與松果體區(qū)生殖細胞瘤區(qū)別,但松果體實質細胞腫瘤無性別傾向,平均年齡較生殖細胞瘤者大(多在20歲以上)。
3.神經膠質瘤:
多為星形細胞瘤,極少數(shù)為室管膜瘤,多起源于四疊體或第三腦室后壁。腫瘤有時很小,但早期引起梗阻性腦積水,MRI見腫物及四疊體熔為一體,壓迫導水管,使其狹窄或閉鎖,注藥后多不強化或輕度強化,有時可見受累的丘腦和腦干出現(xiàn)腫脹,在T2像上可見高信號。
4.腦膜瘤:
松果體區(qū)腦膜瘤少見,多為成人(常發(fā)生于40~60歲),常起源于小腦幕切跡游離緣,故常不在正中。腫瘤常為圓形或橢圓形,CT為均勻密度,MRI在T1像為均勻高信號,注藥后可明顯均勻強化,并可顯示在小腦幕上有腦膜尾征(冠狀掃描顯示更為清楚)。
5.脂肪瘤:
可發(fā)生在松果體區(qū),為先天性病變,實際上為胎兒生長發(fā)育過程中脂肪組織的異位或迷離的結果,多數(shù)很小,不引起癥狀,更無需手術。
6.上皮樣囊腫或皮樣囊腫:
可發(fā)生在松果體區(qū),可較大,CT為低密度,CT值低于腦脊液;MRI在T1像為低信號,T2像可變化較大,從低信號到不均勻信號皆可。上皮樣囊腫邊界可不規(guī)則,部分邊界可呈蟲蝕狀。
7.蛛網膜囊腫:
有時囊腫可較大,囊內密度或信號在CT及MRI為相似于腦脊液,囊壁薄,注藥后可輕度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