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fā)病原因
可繼發(fā)于汞中毒、嬰兒系統性紅斑狼瘡、溶血尿毒綜合征、甲髕綜合征、Drash綜合征、腎靜脈血栓形成、感染(先天梅毒、風疹、肝炎、瘧疾、先天性毒漿原蟲病、先天性巨細胞包涵體病、艾滋病等)、等。發(fā)病原因還可能跟這些疾病有關,包括芬蘭型先天性腎病綜合征、微小病變、彌漫性系膜硬化、局灶節(jié)段性硬化。
二、發(fā)病機制
1.發(fā)病機制
已明確芬蘭型先天性腎病綜合征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其基因定位于19號染色體長臂,發(fā)病機制漸漸得以闡明。明確此征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現知其缺陷基因定位于19號染色體長臂13.1。本癥有腎小球足突間的裂孔隔膜上nephrin的異常,為編碼nephrin的基因NpHSI突變所致。
2.病理改變有人曾稱本征
中最具特色的改變是近曲小管囊性擴張,被稱為“小囊性病”(microcystic disease),但發(fā)現腎小管的這一病變可能系獲得性者,是由于持續(xù)的大量蛋白尿和(或)小管內尿流受阻,致未完全成熟的腎單位出現小管囊性改變。電鏡示內皮細胞腫脹,上皮細胞足突融合,基膜皺縮等。免疫電鏡檢查顯示足突間裂孔隔膜上nephrin異常。免疫熒光檢查病早期無Ig和補體沉著。
病理所見因病期早晚不一。
在疾病的早期階段,系膜細胞及系膜基質增生;腎小球可能正常,也可能呈現局灶節(jié)段性硬化,呈現彌漫性腎小管囊性擴張。
在疾病的晚期階段,腎小管廣泛擴張、萎縮; 間質炎癥細胞浸潤及纖維化;腎小球毛細血管襻塌陷,呈現彌漫性硬化。
3.繼發(fā)性先天性腎病
病理:隨著病因的不同,繼發(fā)性CNS在病理改變上常有它們各自的特點。
①先天性梅毒感染:光鏡常表現為膜性或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偶爾也伴有新月體的形成,間質廣泛的炎癥細胞浸潤;免疫熒光可發(fā)現在系膜沉積區(qū)域有梅毒螺旋體抗原存在;電鏡下可發(fā)現沿著基膜有小結節(jié)致密物在內皮下沉積。
?、诠卸?、弓形蟲、風疹、巨細胞、肝炎病毒感染:常呈現免疫復合物腎炎的病理改變特征;此外,在巨細胞感染的病人,內皮細胞中可見巨細胞包涵體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