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結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是結核分枝桿菌侵犯腸道引起的慢性特異性感染,絕大多數繼發(fā)于肺結核,特別是開放性肺結核。主要癥狀為腹痛與大便規(guī)律的改變。發(fā)病年齡多為青壯年,40歲以下占91.7%,女性多于男性,約為1.85:1。根據病理學特征,腸結核可分為潰瘍性、增生性和潰瘍增生性三種。結核病變多在回盲部,其他部位依次為升結腸、空腸、橫結腸、降結腸、闌尾、十二指腸和乙狀結腸等處,少數見于直腸。過去在我國比較常見,近幾十年來,隨著生活及衛(wèi)生條件改善,結核患病率下降,本病已逐漸減少。但由于肺結核目前在我國仍然常見,故在臨床上對本病須繼續(xù)提高警惕。
腸結核的治療目的是消除癥狀、改善全身情況、促使病灶愈合及防治并發(fā)癥。強調早期治療,因為腸結核早期病變是可逆的。休息與營養(yǎng)可加強患者的抵抗力,是治療的基礎。中醫(yī)治療有針刺療法、灸法、耳穴貼壓法等。
本病的預后取決于早期診斷與及時治療。當病變尚在滲出性階段,經治療后可以痊愈,預后良好。合理選用抗結核藥物,保證充分劑量與足夠療程,也是決定預后的關鍵。
本病的預防應著重腸外結核特別是肺結核的早期診斷與積極治療,使痰菌盡快轉陰。肺結核患者不可吞咽痰液,應保持排便通暢,并提倡用公筷進餐,牛奶應經過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