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惡性淋巴瘤包括原發(fā)于腸道的結外型淋巴瘤及其他部位的惡性淋巴瘤在病程中累及胃腸道的繼發(fā)性病變,原發(fā)者起病隱匿,早期缺乏特異性,常因延誤診治而預后不良。好發(fā)于淋巴組織較豐富的回腸末端和盲腸,其次為右半結腸。分布特點可以呈局限性,但一般較癌累及范圍廣。
大腸惡性淋巴瘤包括原發(fā)于腸道的結外型淋巴瘤及其他部位的惡性淋巴瘤在病程中累及胃腸道的繼發(fā)性病變,原發(fā)者起病隱匿,早期缺乏特異性,常因延誤診治而預后不良。好發(fā)于淋巴組織較豐富的回腸末端和盲腸,其次為右半結腸。分布特點可以呈局限性,但一般較癌累及范圍廣。
大腸惡性淋巴瘤的病因不明,可能與輻射、化學致癌、毒素等因素有關。
1、病毒
EB病毒感染,導致免疫功能抑制,癌基因被激活,B淋巴細胞惡性增殖。
2、免疫抑制
淋巴瘤的發(fā)生與免疫抑制有相關性。免疫抑制藥對淋巴瘤的發(fā)生也有影響。
3、環(huán)境因素
殺蟲劑、農(nóng)藥、藥物、油漆、原子彈輻射、接受放射及化學治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因素均可導致淋巴瘤發(fā)病率高于正常人群。
大腸惡性淋巴瘤常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如膀胱和前列腺等鄰近組織,引起尿頻、尿急和排尿困難。侵及骶前神經(jīng)叢,出現(xiàn)骶尾和腰部疼痛。還可以向遠處轉移到肝臟,引起肝腫大,腹水,甚至惡病質等表現(xiàn)。晚期可并發(fā)腸套疊、腸梗阻以及其他臟器受累的相關癥狀與體征。
常見的臨床癥狀有惡心、嘔吐、體重減輕、腹痛、腹部包塊、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腸梗阻、腸套疊、腸穿孔所致急性腹膜炎。少數(shù)患者因早期癥狀不明顯而延誤治療。臨床上可分三型:
1、彌漫型
以浸潤為主,腸壁彌漫性增厚、變硬,病變腸段失去光澤,腸腔狹窄,蠕動消失,黏膜內可見增厚的皺褶,也可呈彌漫性結節(jié)狀改變,表面糜爛或淺表潰瘍,類似于浸潤癌,累及范圍大。
2、息肉型
腫塊呈寬基、表面光滑或呈結節(jié)狀息肉樣腫塊,也可呈多發(fā)性半球息肉,類似良性淋巴樣息肉病,表面光滑,色白,局部浸潤增厚,結腸袋半月襞消失,局部僵硬,蠕動消失。
3、潰瘍型
可呈惡性潰瘍特點,也可表現(xiàn)為良性潰瘍,潰瘍平坦表淺,表面白苔,周堤平坦等。有一種腸外腫塊型,由內向腸腔外生長,腫塊可壓迫腸腔使其狹窄,黏膜面正常。
由于目前尚未完全發(fā)現(xiàn)大腸惡性淋巴瘤的明確病因,因此,本病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是本病防治的關鍵。減少環(huán)境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機體的某些慢性炎癥性疾病及時治療、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不僅可能減少淋巴瘤的發(fā)病率,也是減少其他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的共同原則。
診斷本病的主要方法是纖維結腸鏡檢查,陽性率高。在內鏡下高度懷疑惡性病變者,活檢病理有時有炎性細胞浸潤,未見腫瘤細胞。可能與取材過淺、組織太小、組織鉗夾時擠壓等因素有關。大腸惡性淋巴瘤在組織學上具有一定的特征,取活檢時除黏膜取材外,還應夾取黏膜下組織。
膳食中應注意多吃些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白菜、蘿卜等綠葉蔬菜,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可刺激腸蠕動,增加排便次數(shù),從糞便當中帶走致癌及有毒物質。如果大腸惡性淋巴瘤向腸腔凸起,腸腔變窄時,就要控制膳食纖維的攝入,因為攝入過多的膳食纖維會造成腸梗阻。此時應給予易消化、細軟的半流食品,如小米粥、濃藕粉湯,大米湯、粥、玉米面粥、蛋羹、豆腐腦等,這些食品能夠減少對腸道的刺激,較順利的通過腸腔、防止腸梗阻的發(fā)生。
大腸惡性淋巴瘤宜采取以手術和全身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案。綜合治療方案的原則:
1、結腸根治或腫瘤切除術后行全身聯(lián)合化學治療,加早期多藥化療(化學療法)。
2、病變廣泛者,姑息性結腸腫瘤切除術后,再行全身化學治療。常用化學治療方案有:CHOP(環(huán)磷酰胺、阿霉素、長春新堿、強的松)、R-CHOP(美羅華+CHOP)、MACOP等方案。
3、淋巴瘤對放射治療的敏感性高,適用于局限性病變和區(qū)域淋巴結的治療,放射治療受限于小腸和結腸放射治療后的并發(fā)癥。因此,適合用局限病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