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視盤病變一般治療
一、西醫(yī)治療
1、首先應針對病因治療。
1)全身或球后、球旁皮質類固醇治療,可減少缺血所致的水腫,改善血運障礙,阻斷惡性循環(huán)。
2)口服醋氮酰胺類藥以降低眼內(nèi)壓,改善視盤血供不平衡。同時可給予神經(jīng)營養(yǎng)藥物如維生素B1、B12、ATP及輔酶A等。低分子右旋糖酐、復方丹參、維腦路通、川芎嗪等均可適當應用。
3)體外反搏治療能提高主動脈舒張壓,從而增加頸總動脈的血流量。眼動脈是頸內(nèi)動脈的分支,供血給視盤的后睫狀動脈和視網(wǎng)膜動脈,能增加后睫狀動脈及視網(wǎng)膜中央動脈的血液供給量,使視神經(jīng)獲得足夠的血液,增強組織代謝,活躍微循環(huán),從而改善視神經(jīng)的缺血和缺氧狀態(tài)。
2、宋琛認為一般如非顳動脈炎引起者不必應用皮質類固醇,而極力贊成用復方樟柳堿治療。其機理可能是通過中樞調(diào)理血管舒縮功能,緩解血管痙攣,改善眼的微循環(huán),包括改善視神經(jīng)的供血。復方樟柳堿可分Ⅰ號(0.05%樟柳堿0.5~1.0ml加4%普魯卡因1.5ml)雙腎俞穴注射;Ⅱ號(0.05%樟柳堿0.5ml加維生素B12100μg加2%普魯卡因0.3ml)患側顳淺動脈旁皮下、球旁或球后注射,依病情每日1次或每周3次,10次為一療程,最多連續(xù)4療程逐漸停藥。Hayreh認為只要視盤腫脹存在非動脈硬化性缺血性視神經(jīng)病變無應給強的松治療。
缺血性視盤病變辨證論治
一、中醫(yī)治療:
1、治療方法:中藥為主,西藥為輔,療程一般為1~3個月。
1)肝腎不足型:以補益肝腎為法,方 用明目地黃湯加減:生熟地各12g 山藥10g 五味子10g 澤瀉10g 枸杞子15g 茯苓15g 雞血藤10g 當歸12g 丹參15g 柴胡10g 石菖蒲10g。
2)氣滯血瘀型:以行氣活血為法,方選血府逐瘀湯和逍遙散加減:主藥用當歸10g 生地10g 桃仁10g 紅花10g 川芎10g 赤芍10g 柴胡3g 枳殼6g 甘草3g 桔梗6g 牛膝10g。
3)陰虛陽亢型:治以滋陰潛陽,方用知柏地黃湯或天麻鉤藤飲加減:知母10g 黃柏10g 生地 10g 山藥12g 山茱萸12g 茯苓10g 澤瀉12g 牡丹皮10g 天麻10g 鉤藤10g 菊花10g 石決明15g 珍珠母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