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一般治療
一、2型糖尿病西醫(yī)治療
藥物治療:
1. 口服降糖藥
1)雙胍類(如二甲雙胍) 這類藥物具有減少肝臟輸出葡萄糖的能力,并能幫助肌肉細胞、脂肪細胞和肝臟從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水平。
2)磺脲類(如格列美脲、格列苯脲和妥拉磺脲)
這類口服降糖藥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島釋放更多胰島素。
第二代:格列苯脲(優(yōu)降糖)、格列吡嗪(美吡達)、格列喹酮(糖適平)、格列奇特(達美康)
第三代:格列美脲(亞莫利)
3)噻唑烷二酮類(如羅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此類藥物可以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幫助肌肉細胞、脂肪細胞和肝臟吸收更多血液中的葡萄糖。不過羅格列酮可能會增加心臟病風險,去醫(yī)院或藥店拿藥時一定要將自己的病史告訴醫(yī)生或藥劑師。
4)苯甲酸衍生物類(如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
這類藥物的作用機制與磺脲類藥物相似,主要是刺激胰腺產生更多胰島素來降低血糖。
5)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如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
這類降糖藥能抑制人體消化道對糖類的吸收,主要作用是降低餐后血糖。
2. 注射用胰島素類藥物
若是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使用口服降糖藥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血糖,或者服用其他藥物會給你帶來不良影響時,醫(yī)生可能就會建議你使用胰島素。目前,胰島素不能口服,只能利用注射器或胰島素筆等裝置通過皮下注射入人體內。
不同胰島素制劑的起效時間和作用持續(xù)時間也不同。患者需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選用適合自身當前病情的胰島素類型,并制定適當?shù)囊葝u素注射時間。
為了達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效果,有時也可能將多種胰島素預混后進行注射。通常,胰島素注射的頻率為1-4次/天。一定要讓醫(yī)生或其他有經驗的人士教會你如何注射胰島素。
通過減輕體重和加強運動鍛煉,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不再需要藥物。因為他們在體重達到理想范圍時,通過自身的分泌胰島素和飲食調節(jié)就能控制住血糖。
目前還不清楚孕婦口服低血糖藥物是否安全。服用這些藥物的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可能需要停止注射胰島素。
2型糖尿病辨證論治
二、2型糖尿病中醫(yī)治療
1.中藥處方
【辨證】氣陰兩傷,血瘀于絡。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
【方名】活血降糖方。
【組成】生黃芪30克,山藥15克,蒼術15克,玄參3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益母草30克,丹參30克,葛根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2.中藥處方
【辨證】腎虛。
【治法】滋腎固本,補益肝腎,活血通絡。
【方名】滋腎蓉精丸。
【組成】黃精20克,肉蓯蓉15克,制首烏15克,金櫻子15克,淮山15克,赤芍10克,山楂10克,五味子10克,佛手10克。
【用法】上藥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6克,日服3次,30天為1療程。
3. 中藥處方
【辨證】氣虛陰虧。
【治法】益氣滋陰。
【方名】制糖湯。
【組成】生地30克,黃芪30克,菟絲子30克,黨參30克,天冬15克,麥冬15克,山萸肉12克,玄參12克,茯苓12克,澤瀉12克,當歸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4.中藥處方
【辨證】血燥陰傷。
【治法】養(yǎng)血滋陰,生津降火。
【方名】蒺藜兩地湯。
【組成】白蒺藜10克,沙蒺藜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綠豆衣12克,元參12克,黃芪30克,山藥30克,石斛15克,天花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5.中藥處方
【辨證】肺胃蘊熱,氣陰兩傷。
【治法】益氣、滋陰、清熱。
【方名】消渴湯。
【組成】山藥30克,生石膏30克,黃芪15克,天花粉15克,生地10克,知母10克,玄參10克,麥冬10克,懷牛膝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菟絲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6. 中藥處方
【辨證】脾陰不足。
【治法】滋陰清熱,生津止渴。
【方名】治消止渴湯。
【組成】生地30克,山藥30克,天花粉20克,石斛20克,知母20克,沙參15克,麥冬15克,澤瀉12克,五味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7. 中藥處方
【辨證】陰虛陽亢,津涸熱淫。
【治法】養(yǎng)陰生津止渴。
【方名】治消滋坎飲加減。
【組成】生地50克,山萸肉15克,山藥15克,玉竹15克,女貞子15克,枸杞子15克,寸麥冬15克,天花分15克,制首烏15克,地骨皮30克,烏梅肉10克,縮砂仁5克(研末分沖),生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8.中藥處方
【辨證】氣陰兩虛。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活血。
【方名】降糖方。
【組成】生黃芪30克,生地30克,蒼術15克,元參30克,葛根15克,丹參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上面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y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