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癥狀診斷
(一)子宮體肌纖維的縮復和子宮內膜的再生
1子宮肌纖維的縮復在子宮收縮的過程中,子宮肌細胞數大致不變,但肌細胞長度和體積縮小,多余的胞漿變性自溶,通過溶酶體的酶系統(tǒng),最后轉化成氨基酸,由血液和淋巴帶至腎臟排出。隨著肌纖維不斷縮復,宮體逐漸縮小,于產后1周子宮縮小至約妊娠12周大小,在恥骨聯(lián)合上方可捫及,于產后10日~2周,子宮降至骨盆腔內,腹部檢查捫不到宮底,直至產后6周~8周,子宮恢復到未孕時大小。由于妊娠期子宮潴留的大部分水分和電解質逐漸消失,子宮重量也逐漸減少,由分娩時的1000g至產后1周時的500g,產后2周時的300g以及產后6周~8周時的50g~60g,較非孕期稍大。
2子宮內膜的修復胎盤從蛻膜海綿層分離排出后,胎盤附著面立即縮小至大小、面積僅為原來一半,導致開放的螺旋動脈和靜脈竇壓縮變狹窄,在正常凝血功能影響下,形成血栓,出血逐漸減少直至停止。其后創(chuàng)面表面壞死脫落,隨惡露自陰道排出。殘存的子宮內膜基底層腺體和間質細胞迅速增生,形成新的功能層。整個子宮新生內膜緩慢修復,約于產后第3周,除胎盤附著面以外,宮腔表面均由新生內膜修復,胎盤附著面全部修復需至產后6周。如在此期間,胎盤附著面因復舊不良,出現血栓脫落,可導致晚期產后出血。
3子宮頸的復原產后當時子宮頸松軟,外口如袖管狀,紫紅色,水腫,厚約1cm。次日,宮口張力逐漸恢復,產后2日~3日,宮口仍可容2指而產后1周,宮頸內口關閉,宮頸管形成。至產后4周時宮頸完全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僅因宮頸外口于分娩時發(fā)生輕度裂傷,又因裂傷多在3點及9點處,使初產婦的宮頸外口由產前圓形(未產型),變?yōu)楫a后“一”字型橫裂(已產型)。
(二)陰道與外陰
1.陰道分娩結束后,陰道變成為松弛的管道,陰道周圍的組織和陰道水腫,粘膜皺摺消失,于產褥期陰道腔逐漸縮小,陰道壁肌張力逐漸恢復,約在產后3周重新出現皺摺,陰道逐漸縮小,但至產褥期結束,尚不能恢復到未孕時的緊張度。
2.外陰產后外陰輕度水腫,于產后2日~3日逐漸消退。處女膜因分娩而成為殘缺不全的痕跡,稱處女膜痕,是經產的重要標志。陰道后連合多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并使會陰體縮短,大陰唇不再覆蓋陰道口,而致陰道口裸露于外陰部。陰道口周圍有海綿體包繞。由于陰蒂部有豐富的血管網,如發(fā)生裂傷,易形成血腫。會陰中心腱的伸展性極差,也是易發(fā)生損傷的部位。會陰部的裂傷或切開,由于血液循環(huán)豐富,愈合較快,一般于產后3日~5日即可拆線。
(三)盆底
在分娩過程中,由于胎頭長時間的壓迫擴張,使盆底肌肉和筋膜因過度伸展彈性降低,并可有部分肌纖維斷裂。如無嚴重損傷,產后1周內,水腫和淤血迅速消失,組織的張力逐漸恢復;如盆底肌肉和筋膜發(fā)生嚴重損傷、撕裂,而又未能及時修補,可造成盆底松弛,是造成以后陰道前后壁膨出和子宮脫垂的基本原因。因此,接生時正確的保護會陰,產后對裂傷,及時、正確修補,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