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本綜合征需要和腦、心兩臟器同時存在疾病相鑒別,結合文獻報道的臨床研究以及長期臨床觀察該綜合征有以下特點:
1.中樞性心律失常 必須在腦卒中時發(fā)生。而心瓣膜和心肌無器質性病史,且在CVD發(fā)生前亦無心律失常。此外尚需和CVD急性期繼發(fā)的感染、水電解質紊亂所致的心臟病及ECG異常相區(qū)別。后者在上述各點得到糾正后心臟疾病可恢復正常。
2.心律失常的種類 經ECG監(jiān)護及Holter ECG檢查特別在SAH后48h Htolter ECG觀察發(fā)生心律失常者占91%,其中危及生命的室性或室上性心動過速、室顫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Q-T間期延長綜合征極為重要,正常時為0.4~0.43s;國外文獻報道在致命性扭轉型室速(Tdp)時Q-T的延長是發(fā)生Tdp最大的危險因素,故ECG監(jiān)測對早期發(fā)現至關重要。需要除外低鉀、鈣、鎂而繼發(fā)者,但常為誘因,糾正后即可消失。
3.ECG異常的出現與持續(xù)時間 ECG異常出現的時間為發(fā)病后12h到2天者占80%~90%,以后為急性期的波形異常,波形異常持續(xù)1~2周,長者可達4周。而心律失常則多半在2~7天內消失。急性期后仍有心律失常者則多數考慮為心源性引起。
4.ECG異常和病情程度的關系 重癥病例ECG異常者多,但ECG變化和病情程度并非完全一致,有的病例ECG改善但癥狀加重,下列情況要加以注意:①嚴重竇性心動過緩或過速、室性心律失常、傳導阻滯、異常Q波是預后不良因素;②明顯Q-T延長需要警惕Tdp的危險性;③ST-T波的變化特別是ST段抬高則死亡者多;④心動過速及P波增高多見于高熱、腦室、腦干出血或中樞性肺水腫。 5.腦病灶部位和ECG異常的關系 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二者間有一定關系,但資料較少:①大腦半球卒中時室性、房性期前收縮及房顫較腦干卒中者多;②左額葉血腫多伴發(fā)Q-T間期延長和T波異常;③顳頂葉血腫伴發(fā)竇性心動過緩及室性期前收縮多見;④丘腦及基底節(jié)出血竇性心動過緩更常見;⑤腦干出血則多發(fā)生陣發(fā)性房顫或房性期前收縮;⑥刺激大鼠左島葉皮層咀側致心動過速,刺激尾側致心動過緩。延長刺激時間則可誘發(fā)房室或室內傳導阻滯;⑦行MCA阻塞(McAo)手術衰老鼠組61%死亡,其交感神經活動增加顯著,Q-T間期延長最顯著,是致死性心律的前奏;⑧患頸動脈疾病病人中約40%存在無癥狀性冠心病,并隨年齡增加而增多,故此類病人在急性CVD時更易致ECG異常。
根據病史和臨床特點,心電圖特征即可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