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涂片染色檢查 可從潰瘍邊緣深部或基底部取材,先用生理鹽水洗凈患部,取其滲出物。如為淋巴結穿刺取材,應從健康皮膚處進針,以免形成瘺管。涂片時應從玻片的一端推向另一端,以保持細菌的特征形態(tài)。涂片固定后可用Gram、Wright、Giemsa或Pappenheim Saathof染色。約50%可查見長約1~2cm末端鈍圓的二極染色的短小桿菌,Gram染色陰性,單個或沿黏液絲方向呈團狀或平行排列小群聚集。潰瘍處常有與Ducrey嗜血桿菌相似的短小桿菌污染,但污染菌無“魚群樣”特征。
2.病原菌培養(yǎng) 可從橫痃或潰瘍損害處取材。常用培養(yǎng)基為淋球菌胎牛血清培養(yǎng)基、Mueller-Hinton巧克力培養(yǎng)基等。2h內(nèi)接種,置于5%~10%二氧化碳和飽和濕度環(huán)境中,于33~34℃至少培養(yǎng)48h。Ducrey嗜血桿菌的菌落直徑為2mm,呈光滑的半球形,黏性極強。
3.鑒定試驗 對已分離出的Ducrey桿菌,應進行生化試驗進行鑒定,有氧化酶試驗和硝酸鹽還原試驗等。
4.免疫學檢查 間接免疫熒光試驗以與Ducrey桿菌外膜成分起反應的單克隆抗體檢測生殖器潰瘍分泌物涂片。酶免疫試驗在培養(yǎng)陽性的本病患者中檢出率為93%,可用于大規(guī)模人群的篩選檢查。
5.分子生物學檢查 有核酸雜交技術和核酸擴增技術等,后者又分為PCR和LCR。32P標記的DNA探針已用于鑒定培養(yǎng)中的Ducrey桿菌。用PCR技術檢測生殖器潰瘍中的Ducrey桿菌對本病的診斷有一定價值,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組織病理檢查:
1.皮膚潰瘍 顯示3個層帶,典型者有診斷意義。
(1)淺層:即基底,較狹窄,由中性粒細胞、紅細胞、纖維蛋白和壞死組織組成。用Giemsa或Gram染色可檢出Ducrey嗜血桿菌。
(2)中層:較寬,有多數(shù)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內(nèi)皮細胞顯著增生,可導致血管腔閉塞,有血栓形成和繼發(fā)性壞死。淺層和中層間可見有水腫。
(3)深層:主要為成纖維細胞增生,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密集浸潤。
2.受累淋巴結 呈重度急性炎癥反應,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及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