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鑒別
1.黏多糖貯積癥Ⅰ型
黏多糖?、裥陀?個亞型,均為α-艾杜糖醛酸苷酶(α-Iduronidase)缺乏癥,系因該酶的某種等位基因的突變所致。
一般出生時表現(xiàn)正常。6個月~1歲后患兒逐漸出現(xiàn)生長緩慢,表情淡漠,反應(yīng)遲鈍,智力低下,語言幼稚甚至白癡。大頭,前額突出呈舟狀,眼距增寬,鼻梁塌陷或扁平,鼻孔增大,唇厚并外翻,張口,舌大且常伸于口外,牙齒小且無光澤,齒列稀疏、不齊。角膜混濁常見,嚴重者可致失明。
2.黏多糖貯積癥Ⅱ型
病因是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缺乏。臨床上有重型(A)和輕型(B)。由于酶缺乏使硫酸皮膚素(DS)和硫酸類肝素降解障礙,在體內(nèi)儲留并由尿中排出,二者的排出量比為1:1。
較為少見。其中A型的病情較重。患者全部為男性,多于2~6歲起病。臨床表現(xiàn)與Hurler綜合征相似,但出現(xiàn)時間較晚,進展較緩慢。B型患者病情較輕,有的聽力和角膜可均正常,亦無骨骼畸形。
3.黏多糖貯積癥Ⅲ型
酶的缺乏各亞型不同。ⅢA型為硫酸酰胺酶(舊名稱類肝素-N-硫酸酯酶)缺乏,ⅢB為α-N-乙酰葡糖胺酶缺乏,ⅢC為N-乙酰基轉(zhuǎn)移酶缺乏,ⅢD為葡糖胺-6-硫酸酯酶缺乏
極為少見。雖然本型可有4種不同的酶缺乏,但其臨床表現(xiàn)非常相似,主要為進行性的智力減退,其中以黏多糖貯積癥ⅢA型的臨床進展較快。
4.黏多糖貯積癥Ⅴ型
現(xiàn)認為該型即為黏多糖貯積癥Ⅰ型的Seheie型,與Hrular綜合征不同之處表現(xiàn)為無嚴重的角膜混濁,且混濁為周邊性,患者智力正常,身材正常或稍矮,壽命基本正常,但有多毛,關(guān)節(jié)強直。背柱、頭顱X線示僅有輕微改變。
5.黏多糖貯積癥Ⅵ型
黏多糖?、鲂陀址QMaroteaux-Lamy綜合征。為N-乙酰半乳糖胺-4-硫酸酯酶缺乏,臨床上分重型和輕型。
極為罕見。臨床表現(xiàn)與黏多糖貯積癥Ⅰ型相似,但患者的智力正常。一般從2~3歲開始出現(xiàn)生長遲緩。顱骨縫閉合較早,可出現(xiàn)腦積水,并引起顱高壓癥狀和痙攣性偏癱。角膜混濁出現(xiàn)較早,有進行性聽力損害,嚴重者有失明和耳聾。
6.黏多糖貯積癥Ⅶ型
黏多糖?、餍褪铅?D-葡糖醛酸酶缺乏,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該酶基因位于7q21.2-q22區(qū)。
極罕見。特殊面容在出生后不久即開始逐漸出現(xiàn)。一般智力正常,角膜混濁及聽力損害較常見。多有肝脾腫大,通常不累及心臟,無腹外疝。上肢較短,骨骼發(fā)育不良,可有雞胸、膝外翻等骨骼畸形。
7.黏多糖病Ⅷ型
黏多糖?、?978年開始報道,病因是由于N-乙酰氨基葡糖-6-硫酸酯酶缺乏,
臨床表現(xiàn)有黏多糖病Ⅲ型和Ⅳ型的共同特征,有侏儒,智能落后,臟器受累和骨骼畸形,無角膜混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