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fā)病原因
腸性脂質營養(yǎng)不良早先在淋巴結的組織切片上,用銀染色法發(fā)現有“桿狀菌”,但直至1960~1961年才在電鏡下搞清此獨特細菌的結構特征,大小為0.25μm(1.0~2.0)μm,該菌有易招致以吞噬細胞為特點的炎癥反應。此后,人們一直設法在體外對該菌進行培養(yǎng)及分離,終于于2000年Raoult D等報道獲得成功。1992年Relman等報告從5例患者組織中,用聚合酶鏈反應(PCR),從桿菌發(fā)現了一段由1321個堿基組成的16S核糖顆粒的rRNA,經種系基因分析,認為該菌為革蘭染色陽性放射線菌,與任何其他已知菌的基因無關。初步認為此菌屬于放線菌屬的一個亞組,是一種放線桿菌(actinobacter),并暫時命名為Trophelyma whipplelii。另外,惠普爾病多半與HLA-B27有相關性。
二、發(fā)病機制
T.Whipplelii菌侵入人體組織后,毒性較弱,故毒性損害較少,但能導致大量的吞噬細胞聚集,由于細菌及巨噬細胞的廣泛浸潤而出現臨床癥狀?;萜諣柌』颊邔τ赥.Whipplelii菌的易感性,可能與免疫缺陷有關。常繼發(fā)于營養(yǎng)不良、小腸淋巴回流受阻抑或暫時性傳染無反應;患者也可能對該菌免疫耐受,表現為體內單核細胞系統(tǒng)對攝人的抗原處理能力缺陷而致病?;萜諣柌』颊吣c黏膜固有層中IgA漿細胞減少,治療后患者的泡沫巨噬細胞減少,但IgA漿細胞數量恢復正常,表明在感染期間,IgA漿細胞移位或受抑制。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在惠普爾病中亦可能起重要作用,如外周血T淋巴細胞的應答性減低,小腸免疫反應的免疫化學研究顯示,上皮內淋巴細胞數量增多,CD4/CD8比值增加,小腸巨噬細胞有缺陷?;萜諣柌』颊叱霈F皮膚反應力過低,其他組織中淋巴細胞相對減少,單核細胞吞噬作用減低,降解細菌的能力減弱,CDllb表達細胞減少,提示有單核細胞和T淋巴細胞功能障礙。Marth等發(fā)現惠普爾病患者單核細胞產生白介素1 2、T細胞產生γ干擾素減少,體外試驗發(fā)現用白介素12逆轉的γ干擾素產生減少。這些資料支持這樣一種假說:惠普爾病主要與單核細胞白介素12產生缺陷,導致T細胞產生γ干擾素減少有關。因此,干擾素可能對復發(fā)的惠普爾病患者有效,但需進一步證實。
惠普爾病的病理改變極具特征性,因而組織學檢查常常是必要的。
1.小腸病變
病變多見于十二指腸及空腸,而遠端小腸較少,胃和結腸很少波及。病變腸壁水腫、增厚,小腸絨毛變粗、變短或完全消失,極少有潰瘍。黏膜下各層皆可見黃色脂質沉積,淋巴管有阻塞及擴張,組織學特征性變化是小腸黏膜PAS陽性巨噬細胞和黏膜下淋巴管擴張。黏膜固有層因大量泡沫巨噬細胞浸潤,致絨毛增粗變形。Black Schaffe首先證實這種特有的泡沫巨噬細胞內含有一種PAS濃染的糖蛋白。由于這些巨噬細胞移位,患者黏膜固有層中漿細胞、淋巴細胞和嗜酸性細胞減少。
2.腸外病變
除小腸黏膜外,在心、肺、脾、胰、食管、胃、后腹膜以及全身淋巴結均可侵犯,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全身組織均可見到PAS陽性巨噬細胞。如引起心內膜炎、關節(jié)腔積液、胸膜炎、腦皮質萎縮、腦膜炎等。肝、脾包膜變厚??捎懈顾⒊嗜槊有?。
值得注意的是,凡僅胃、結腸黏膜見到PAS陽性巨噬細胞。并非屬惠普爾病,因為該區(qū)域常有噬蛋白細胞及胃噬脂細胞。經治療后,細菌消失快,但巨噬細胞消失慢。治療一年后仍有明顯的巨噬細胞浸潤。神經病理主要表現為丘腦下部萎縮、膠質變性和鐮狀顆粒浸潤,在腹內側核浸潤最嚴重,視前葉、室上束交叉部、背內側核和室旁核浸潤較輕。在電鏡下,浸潤部位可見“桿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