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橋中央髓鞘溶解癥疾病病因
一、發(fā)病原因
早期病例中發(fā)現多數患者為重癥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尤其是營養(yǎng)不良的慢性酒精中毒者,且多與Wernicke腦病并存,所以認為其發(fā)病與營養(yǎng)不良有關。但在有些病例,很難發(fā)現有營養(yǎng)不良的因素存在。
現在多數作者認為,本病的病因是低鈉血癥與過快或過度地糾正低鈉血癥所引起。低鈉血癥時腦組織處于低滲狀態(tài),過快地補充高滲鹽水、糾正低鈉血癥使血漿滲透壓迅速升高,引起腦組織脫水和血-腦脊液屏障破壞,有害物質透過血-腦脊液屏障可導致髓鞘脫失。
二、發(fā)病機制
嚴重低鈉血癥(血鈉至少低于130meq/L,多數更低)存在于幾乎所有報道的病例中(Adams等,1959;Burcar等,1977;Karp等,1993)。
動物實驗中,對狗用重復注射血管緊張素(vasopressin)和腹腔注水引起嚴重低鈉血癥(100~115meq/L),然后注射高滲鹽水(3%)糾正了其低鈉血癥和同時存在的嚴重無力。其后這些狗很快出現了強直性四肢癱,其病理改變與人類的腦橋中央髓鞘溶解癥幾乎無法區(qū)別(Laureno,1983)。但McKee等(1988)報道,在剖檢的139例嚴重燒傷患者中有10人出現典型的腦橋中央脫髓鞘病變。根據組織學特點和臨床資料分析,當這10位患有腦橋中央髓鞘溶解癥的燒傷患者出現腦橋病變時,臨床都曾出現過嚴重的,遷延性的高滲血癥,而無低鈉血癥;也無高鈉血癥,高糖血癥或高氮血癥。
本病最顯著的特點是其病理解剖改變。在腦干水平切面可見腦橋基底部中央灰色,呈細顆粒狀的病灶。病灶可從直徑數毫米大小到占據幾乎整個腦橋基底部,但在病灶與腦橋表面之間總有一圈正常髓鞘存在。病灶從背部可至內側丘系,非常嚴重時可延至其他被蓋部結構。極少見的情況下病灶可擴展至中腦,但從未牽涉到延髓。在腦橋有嚴重病變的病例中。有時可在丘腦、下丘腦、紋狀體、內囊、深層腦皮質及相近的腦白質發(fā)現與腦橋病變相似,對稱分布的脫髓鞘區(qū),稱之為腦橋外髓鞘溶解(extrapontine myelinolysis)。
顯微鏡下病灶最基本的特點是受累區(qū)髓鞘的全部破壞與相對完好的軸突及橋核神經細胞。病變總是從腦橋中心開始且病變最嚴重的部位也是此處,有時發(fā)展成明顯的組織壞死。在脫髓鞘區(qū)可見反應性吞噬細胞與神經膠質細胞,但無少突神經膠質細胞,引人注目的是病灶無其他炎性反應存在。
目前對此病的共識是:一些腦局部區(qū)域,特別是腦橋基底部,對某些代謝失調的特殊易感性造成了腦橋中央脫髓鞘癥。這種代謝失調既可能是迅速或過度糾正的低鈉血癥,也可能是嚴重高滲血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