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
1.CT檢查:可清晰顯示椎體前、后緣的骨贅,硬脊膜囊、脊髓、神經(jīng)根的受壓部位和程度,測得椎管前后徑和橫徑,還能了解椎間孔和橫突孔有無狹小,椎板有無肥厚等。
2.拍X線片:是腰部疼痛病人的常規(guī)檢查。—般須攝正位、側位和左右斜位片,必要時加攝頸部前屈和后伸時的側位片。正位片可能見到椎間隙狹窄、鉤椎關節(jié)骨質增生,椎弓根增粗。側位片可發(fā)現(xiàn)頸椎生理前突消失,椎體前后緣形成骨唇,椎間隙狹窄和椎管狹窄。斜位片可判定椎間孔的情況。
3.磁共振:可清晰顯示間盤組織后突,壓迫硬脊膜囊和脊髓的情況,以及有無靜脈回流受阻、受壓,局部脊髓內(nèi)有無囊性病變等情況。
4.其他檢查:對懷疑有骨質增生,心臟病等疾病患者,配合骨密度檢查,心電圖檢查等排除疾病。一般來講,診斷首先要靠臨床癥狀和醫(yī)生詳細的體格檢查,常見疾病臨床診斷的準確率有時要比CT 、MRI 準確得多,普通X 線攝片應做常規(guī)檢查,是其他影象檢查的基礎。產(chǎn)婦如何預防腰疼。
二、預防:
1.早晨起床首先活動腰部。每日早晨起床后,要首先活動腰部。平時多做收縮腹肌、伸展腰肌運動,以及散步、倒步行走和騎自行車等,都能防止和減輕腰疼。
2.學會放松,減少緊張。緊張可使血液中激素增多促使腰間盤腫大而導致腰疼,所以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愉快心境對防止腰疼有很大幫助。
3.保持正確姿勢。無論做什么都不能違背生理機能。久坐的人坐時要使背部緊靠椅背,以使腰部肌肉得到放松和休息,時而向后伸腰也是預防腰疼的好方法。
4.改進飲食生活、避免肥胖。若體型已發(fā)胖則要實行科學減肥。因為肥胖會給脊椎帶來過大的負荷,同時由于腹肌松弛而不能起到對脊椎的支撐作用,會迫使脊椎發(fā)生變形。
三、治療:
1、中醫(yī)中藥治療
中醫(yī)中藥是傳統(tǒng)醫(yī)學的組成部分,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是中國的國粹,幾千年來不知道治好了多少疑難雜癥,一直以來被國人引以為驕傲。但要注意口服中藥的副作用,口服中藥對肝、膽、脾、腎等有一定的傷害,因此使用 黃氏外用中藥 治療是最佳的選擇, 外用中藥,之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直接滲透作用,不用口服,不通過胃吸收,所以傷不到肝、膽、脾、腎等,沒有副作用,從病理上進行治愈;使用方便,不過敏,被稱為綠色療法,是遵循中醫(yī)通則不痛的原理,治療腰疼療效很好。
2、中醫(yī)膏藥治療
膏藥治療:由于膏藥具有較高的稠度,故而其具備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緩慢、作用長期持久、局部療效切實,而且傳統(tǒng)膏藥外治法具有無痛苦、無并發(fā)癥、安全便捷、療效肯定等一系列優(yōu)點,早已成為眾多患者所首選之治療方案。
3、中醫(yī)診斷
1)氣滯血瘀:患者一般可有明顯外傷史。傷后即感腰部不能活動,疼痛難忍,脊柱側彎。腰4.5或腰5骶1一側有明顯壓痛點,并向下肢放射,咳嗽加重;后期可見下肢疼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縮,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舌質紫暗,脈澀弦數(shù)。此為受傷后,氣血瘀阻經(jīng)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2)風寒濕:無明顯外傷史,病因不明顯,逐漸感到腰部伴下肢重著疼痛,轉側不利。漸漸加重,脊柱側彎,亦有椎旁壓痛及放射痛。遇天氣變化時,疼痛加重。苔白膩脈沉緩。此屬風寒濕之邪所致。
3)腎虛:患者素體稟賦不足,或長期患有慢性病,以致腎臟精血虧損,無以滋養(yǎng)經(jīng)脈,出現(xiàn)腰腿疼痛,酸重無力,纏綿數(shù)年,時輕時重。屬腎陽虛者,伴有畏寒肢冷,面色浮白,尿后余瀝甚則不禁,氣喘;屬腎陰虛者,多有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面部潮紅,口干咽燥,五心煩熱等。
4、處方治療
1)處方1:當歸12克,蘇木、桃仁、地龍各9克,官桂、麻黃、黃柏、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日1劑,飯前分服2次,15天為1療程。
療效:服藥2療程,治愈率達92%
2)處方2:制首烏180克,苡仁20克,白酒750毫升。
用法:藥浸酒內(nèi)15天,去渣取液,每服30毫升,日2次。
療效:用藥1~2劑,有效率為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