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嬰兒,腸痙攣發(fā)作時主要表現為持續(xù)、難以安撫的哭吵。主要表現為哭鬧不安,可伴有嘔吐、面頰潮紅、翻滾、雙下肢蜷曲等癥狀。哭時面部潮紅,腹部脹而緊張,雙腿向上蜷起,發(fā)作可因患兒排氣或排便而終止。在小嬰兒則可反復發(fā)作并呈自限過程。
腸痙攣需與以下疾病鑒別診斷:
1、腸套疊:是嬰幼兒應首先鑒別的疾病,好發(fā)于4~10個月的肥胖男嬰,全年可發(fā)病,春季為高峰期。典型臨床表現為陣發(fā)性哭鬧、嘔吐、腹部臘腸樣包塊及果醬樣(血)便。陣發(fā)性哭鬧為套疊的腸管痙攣所致,其程度往往比單純的腸痙攣重而且規(guī)律性更強。嘔吐幾乎發(fā)生于每一例腸套疊,單純腸痙攣則較少見。大多數患兒可觸及腹部臘腸樣包塊,一般位于沿結腸框走行的部位,其中半數位于右上腹。包塊比單純腸痙攣時觸及的腸管粗大,有一定彈性,并有觸痛。發(fā)病超過6小時則可能排出果醬樣便。氣或鋇灌腸可證實臨床診斷(除少見的小腸套疊),并可通過增加灌腸壓力試行腸套疊復位。
2、急性闌尾炎:多發(fā)于5歲以上小兒,但嬰幼兒期也并非不能發(fā)生,闌尾炎的典型癥狀是轉移性右下腹痛。發(fā)病初期患兒常自述為中腹或上腹部痛,也有的不能確定腹痛部位,此時可與腸痙攣相混淆,數小時后腹痛多固定于右下腹。腹痛一般為持續(xù)性,但糞石梗阻、闌尾內寄生蟲等具有梗阻性質的闌尾炎在一段時期可以陣發(fā)性、痙攣性疼痛為主,也應與腸痙攣鑒別。鑒別要點是各種類型闌尾炎一定都有右下腹的固定壓痛,病程稍長還可能出現肌緊張,與腸痙攣不同。有時需數次檢查才能確定其壓痛點是否為“固定”。此外,闌尾炎常伴有早期的惡心、嘔吐及稍后的發(fā)熱與白血球增高。
3、急性胃腸炎或腸道感染:可發(fā)生于各年齡組小兒,除陣發(fā)性腹痛外還可能出現嘔吐、腹瀉及發(fā)熱等癥狀,有時會由于吐、瀉而發(fā)生脫水。以上都是單純腸痙攣不應有的表現,但發(fā)病初期還是需要與腸痙攣鑒別。包括細菌性痢疾與阿米巴痢疾在內的腸道感染應結合大便的化驗室檢查才能確診。
4、腸系膜淋巴結炎:兒童較為多見,一般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純撼W允鰹殡[約的腹痛,非陣發(fā)性。有時不能確定腹痛部位,也常為右下腹痛,因回、結腸系膜富含淋巴組織。體格檢查可有右下腹壓痛,但壓痛點并不固定,也不伴肌緊張。疑為腸系膜淋巴結炎時不要忘記進行患兒的咽喉部及肺部檢查。
5、腸蛔蟲癥與膽道蛔蟲:腸蛔蟲癥引起的腹痛實際上也是一種腸管痙攣性疼痛,且呈陣發(fā)性,有時出現嘔吐與腹部壓痛,難以觸及蛔蟲團。本癥雖與腸痙攣臨床表現相似,但因治療方法不同,故還應力求作出鑒別。膽道蛔蟲的典型臨床表現是劇烈的陣發(fā)性腹痛,上腹部偏右為疼痛最重點,可伴有局部的壓痛與肌緊張。膽道蛔蟲有時與腸蛔蟲癥并發(fā),應予以注意?;紫x并發(fā)癥與國民的衛(wèi)生條件和生活習慣有關,因此診斷必須結合病史。雖近年來本癥有所減少,但在衛(wèi)生條件較差的農村仍為常見病。
6、便秘:慢性便秘一般不引起腹痛,但因一時原因引起的便秘,??烧T發(fā)乙狀結腸痙攣,出現陣發(fā)性腹痛。本癥多發(fā)生于兒童。腹痛常在下腹部或偏左,有時可觸及痙攣腸管或/及干硬大便塊。用開塞露或肥皂水灌腸排便后??墒垢雇吹靡跃徑饣蛳А4送?,嬰幼兒甚至新生兒有時在排便前會出現哭鬧,排便后哭鬧消失,是否由于大便的局部刺激或神經反射引起腸管痙攣,不能得知。
飲食應特別注意衛(wèi)生,切忌暴飲暴食,不食生冷,不喝未經煮沸的水,避免食用不衛(wèi)生的水果、涼拌菜等,吃剩的食物要儲存在冰箱中,并且再次食用前應充分加熱。在選購食物時應盡量選擇新鮮食品,食物的存放時間也不宜過長,注意消滅蒼蠅、蟑螂等疾病的生物傳播媒介。另外,睡覺或午休時,不要貪涼,應特別注意腹部保暖。若出現類似的陣發(fā)性腹痛腹瀉癥狀,患者應避免飲食油膩,大魚大肉,要多吃些清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