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出血可發(fā)生于體內任何部位,血液積聚于體腔內者稱體腔積血,如腹腔積血、心包積血;體腔內可見血液或凝血塊。發(fā)生于組織內的出血,量大時形成血腫(hematoma),如腦血腫、皮下血腫等;量少時僅鏡下始能查覺,在組織內有多少不等的紅細胞或含鐵血黃素、橙色血晶(hematoidin)的存在。皮膚、粘膜、漿膜的少量出血在局部形成瘀點(petechia),較大的出血灶形成瘀斑(echymosis)。
出血對機體的影響取決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出血部位。漏出性出血過程比較緩慢,出血量較少,不會引起嚴重后果。但如漏出性出血廣泛時,如肝硬變時因門靜脈高壓發(fā)生的廣泛性胃腸粘膜漏出性出血,可因一時的多量出血導致出血性休克。破裂性出血的出血過程迅速,如在短時間內喪失循環(huán)血量的20%~25%時,即可發(fā)生出血性休克。發(fā)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多,亦可致命,如心臟破裂引起心包內出血,由于心包填塞,可導致急性心功能不全;腦出血,尤其是腦干出血,可因重要神經中樞受壓致死。局部的出血,可導致相應的功能障礙,如腦內囊出血引起對側肢體偏癱,視網膜出血引起視力減退或失明。慢性出血可引起貧血。
一般的進行緩慢的破裂性出血,多可自行停止。其機制是局部受損的細動脈發(fā)生痙攣,小靜脈形成血栓,從而阻止血液繼續(xù)流失。流入體腔或組織內的血液,久后可被吸收、機化或包裹。
視不同部位的出血給予不同的止血治療,進行相應的抗感染治療。大出血的治療原則是在積極搶救休克的同時進一步查明出血原因,隨時按可能存在的病因做必要的檢查和化驗。一般是盡可能以非手術方法控制出血,糾正休克,爭取條件確定病因診斷及出血部位,為必要的手術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