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
90%以上的上消化道出血是由消化性潰瘍、糜爛性胃炎、炙門撕裂癥和食道胃底靜脈曲張引起。
[消化道潰瘍] 出血可發(fā)生于十二指腸、胃和手術吻合口部位的潰瘍。患者可無潰瘍痛或消化不良,而以出血為其消化性潰瘍病的表現(xiàn)癥狀。
[ 胃炎] 導致出血的糜爛性胃炎,可由飲酒或服非團體類抗炎藥(NSAIDS)如阿斯匹林和布洛芬等引起。嚴重創(chuàng)傷或全身疾病、燒傷或頭顱損傷等危重病人,出現(xiàn)胃粘膜糜爛也很常見。門脈高壓病人也常發(fā)生嚴重的糜爛性胃炎從而引起大出血。為預防危重病人胃出血,應使用H 2受體阻滯劑以保持胃內(nèi)PH大于4,這種治療能減少出血的發(fā)生,但并不一定降低死亡率。
[責門撕裂癥] 炙門撕裂癥發(fā)生在食道與胃交界處的粘膜,其出血量可大可小。這類病人的50%都有在嘔大量血之前嘔吐的病史,但沒有幫助診斷的其他病史。明確診斷靠內(nèi)鏡,治療上輔以Hz受體阻捕劑。
[食道胃底靜脈曲張] 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常常量大且無先兆。食道靜脈曲張的出現(xiàn),是由于門脈高壓使側(cè)枝循環(huán)建立,以供腸道靜脈回流。任何原因的門脈高壓,包括門靜脈栓塞和血吸蟲病都可引起相同的食道靜脈曲張,但在美國引起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酒精性肝硬化。肝硬化病人的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很復雜,因為:(1)靜脈曲張病人常因其他原因如胃炎或消化性潰瘍而出血;(2)大部分肝硬化病人因長期門脈高壓致反復出血,這樣有必要通過門—體分流來減低門脈壓力。但這種治療的并發(fā)癥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尤其是在急癥情況下進行治療。因此,食道曲張靜脈硬化治療已成為一種較規(guī)范的療法;(3)肝硬化還能引起肝性腦病,而消化道出血常常加重肝性腦病;(4)肝臟不能產(chǎn)生足夠的凝血因子以及繼發(fā)性脾功能亢進引起血小板減少,都可能加重消化道出血。基于上述原因,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處理很棘手。
上消化道其他病變也能引起出血,包括食道癌、胃癌、食道炎和近端小腸尤其是十二指腸內(nèi)植人人工合成動脈發(fā)生災難性糜爛。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一般由肛門直腸和結腸的病變引起。
[肛直腸非腫瘤性疾病] 大便表面及便紙上有少量鮮紅色血,最常見于痔瘡、肛裂或肛瘦。感染性的直腸炎癥較常見于男性同性戀者,可引起便血。
[結腸和立腸新生物]腸息肉通常表現(xiàn)為隱性失血,但則表現(xiàn)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結腸癌和結旦形成潰瘍
[潰瘍性、細菌性和缺血性結腸炎]
炎性腹瀉伴出血可見于潰瘍性結腸炎,但由志賀氏菌、彎曲菌、溶組織腸阿米巴、偶而還有沙門氏菌引起的感染性腹瀉也可出血。通常這些病人腹瀉的糞便中有粘液和白細胞,缺血性腸炎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也常瀉血便。
[結腸憩室] 結腸尤其是乙狀結腸憨室在美國很常見。但憨室出血大多發(fā)生在近端結腸,這也是下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憨室炎可引起腹痛,但一般不引起出血。 [血管發(fā)育不良] 不少人的粘膜下動靜脈血管畸形,這被稱作血管發(fā)育不良。這種病變可引起急性出血,也可表現(xiàn)為隱性失血。內(nèi)鏡或血管造影檢查往往很難看見病變部位。此病有隨年老而多發(fā)的趨勢。長期腎功能衰竭易患此病。此病有可能與主動脈鈣化狹窄有關。
[小腸病變] Tre比韌帶以遠的小腸病變,通常不引起明顯的腸道出血,只有一個例外是Meckel氏憨室,它可引起憨室內(nèi)或憨室旁的散在潰瘍,從而導致急性出血。出血傾向
血液疾病(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癥)、凝血機制障礙(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血管畸形(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血管炎癥(Henoch—Schonlein紫癜癥)和結締組織疾病(彈力假黃瘤)皆可引起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的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