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骨,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尿胞、曲骨端、耳骨、屈骨。屬任脈。位于下腹部,恥骨聯合上緣,前正中線上
曲泉,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屬足厥陰肝經。位于膝部,腘橫紋內側端,半腱肌肌腱內緣凹陷中
缺盆,經穴名。出自《素問·氣府論》。別名天蓋。屬足陽明胃經。位于頸外側區(qū),鎖骨上大窩,鎖骨上緣凹陷中,前正中線旁開4寸
人迎,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屬足陽明胃經。別名天五會、五會。位于頸部,橫平喉結,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乳根,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薛息。位于胸部,第5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乳中,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乳頭。屬足陽明胃經。位于胸部,乳頭中央
間穴歸屬手陽明大腸經,手背第二掌骨橈側,掌骨小頭后方凹陷處
商丘,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別名商坵。屬足太陰脾經。位于踝區(qū),內踝前下方,舟骨粗隆與內踝尖連線中點凹陷中
上關穴歸屬足少陽膽經,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
上巨虛,經穴名。出自《千金翼》。別名巨虛上廉、上廉、巨靈上廉、上林、巨虛、足上廉。屬足陽明胃經。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6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上髎,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骶區(qū),正對第1骶后孔中
少府,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兌骨。屬手少陰心經。位于手掌,橫平第5掌指關節(jié)近端,第4、5掌骨之間
少澤,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別名小吉。屬手太陽小腸經。位于手指,小指末節(jié)尺側,指甲根角側上方0.1寸
申脈,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鬼路、陽蹺。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踝區(qū),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緣與跟骨之間凹陷中
神藏,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陰腎經。位于胸部,第2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穴位首見于唐代《千金翼方》,明代《類經圖翼》始用此穴名。十七椎穴,中醫(yī)腧穴,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5腰椎棘突下,俯臥取之。
十宣,組合穴名。出自《針灸大成》。別名鬼城。由手指頭處十個穴點組合而成。位于手十指頭上,去爪甲0.1寸處約十個穴點
石門穴歸屬任脈,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2寸
食竇,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命關。屬足太陰脾經。位于胸部,第5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
水道,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位于下腹部,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四瀆,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位于前臂后區(qū),肘尖下5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
陶道,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屬督脈。位于脊柱區(qū),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
天池,經穴名。出自《靈柩·本輸》。別名天會。屬手厥陰心包經。位于胸部,第4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5寸
天府,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屬手太陰肺經。位于臂前區(qū),腋前紋頭下3寸,肱二頭肌橈側緣處
天泉,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天溫。屬手厥陰心包經。位于臂前區(qū),腋前紋頭下2寸,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
天容,經穴名。出自《靈樞·經脈》。屬手太陽小腸經。位于下頜角的后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天柱,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屬足太陽膀胱經。位于頸后區(qū),橫平第2頸椎棘突上際,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天宗,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屬手太陽小腸經。位于肩胛區(qū),肩胛岡中點與肩胛骨下角連線上1/3與下2/3交點凹陷中
條口,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8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通里,經穴名。出自《靈樞·經脈》。別名通理。屬手少陰心經。位于前臂前區(qū),腕掌側遠端橫紋上1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