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一般治療
一、治療
對人的治療
根據(jù)接觸史、典型皮疹、自愈過程,一般不難診斷。如有懷疑,可將損害的痂皮或活檢組織放在電鏡下觀察,如發(fā)現(xiàn)病毒包涵體可明確診斷。在組織培養(yǎng)上病毒生長緩慢。
1).避免接觸患羊痘的綿羊和山羊。對病羊應首先加強護理,注意衛(wèi)生,給予軟嫩而容易消化的飼料,圈舍要暖和而通風,最好在天晴時放牧,讓病羊能曬曬太陽。特別是在發(fā)疹期,要加強保溫。鋪上墊草,供給溫水。
2).在實驗室制備疫苗的工作人員防止自身接種。
3).2~3周羔羊接種羊痘活病毒疫苗可獲終身免疫。
4).患者一般作對癥處理。對皮膚上的痘瘡,涂以碘酊或紫藥水;水泡或膿皰破裂后,應先用3%來蘇兒或石炭酸洗滌,然后涂藥;對黏膜上的病灶先用0.1%高錳酸鉀洗滌后,涂以碘甘油或紫藥水。
5).巨大而向外生長的皮損可從真皮下部予以切除。
現(xiàn)代療法:
1)、 首先應加強護理,注意衛(wèi)生,給予軟嫩而容易消化的飼料,圈舍要暖和而通風,最好在天晴時放牧,讓病羊能曬曬太陽。特別是在發(fā)疹期,要加強保溫。鋪上墊草,供給溫水。
2)、病初可注射免疫血清,1.5千克左右重的羊注射20毫升,體重大者應多加注射,但血清較貴,不太劃算,故宜用于貴重的種羊和幼羔。
3)、皮下注射0.1%麝香酒精溶液。這是青海牧民的治療經(jīng)驗,經(jīng)過獸醫(yī)診斷實驗室試驗,證明效果良好。 配制方法:將麝香1克研碎,加無菌蒸餾水1000毫升,為促進溶解,可稍微加溫。將此溶液靜置1周后再行過濾。濾得的溶液呈棕紅色,清朗透明,有特殊氣味。亦可將麝香溶于生理鹽水或60度的白酒中,濃度同前。 用法:皮下注射1毫升。必要時重復注射1~2次。 病羊(出現(xiàn)丘疹以后)于注射后第4天即見結(jié)痂,開始痊愈。嚴重的于注射后第2天即可恢復食欲及反芻,精神亦見好轉(zhuǎn)。
4)、局部治療 對皮膚上的痘瘡,涂以碘酊或紫藥水;水泡或膿皰破裂后,應先用3%來蘇兒或石炭酸洗滌,然后涂藥;對黏膜上的病灶先用0.1%高錳酸鉀洗滌后,涂以碘甘油或紫藥水。
5)、惡性山羊痘,采用“九一四”治療,劑量為0.01克/千克體重,配成5%的溶液,靜脈注射。一般成年羊用0.3克,溶于生理鹽水10毫升中即可,平均15~20千克的成年奶羊,用量不得超過0.4~0.5克;5月齡以下的仔山羊不超過0.1~0.15克;5月齡以上的仔羊不超過0.2~0.25克,,注射后有不安、呻吟等中毒現(xiàn)象,但第2天即體溫下降,恢復食欲,全身狀況好轉(zhuǎn)。早期病羊在注射后1周左右痊愈,膿皰期與水泡期的可以迅速制止其繼續(xù)發(fā)展。
二、預后
巨大的向外生長的皮損,類似化膿性肉芽腫或惡性腫瘤,可見于免疫力低下或AD患者,偶可見病毒血癥。
羊痘辨證論治
對病羊的治療:
?。?)中獸醫(yī)辨證施治。中獸醫(yī)認為羊痘是由濕熱所引起的一種疫病,是因內(nèi)傷飲食的脾胃運化失調(diào),而濕熱內(nèi)積。
A)“葛根湯”: 葛根、紫草、蒼術各15克,黃連9克(或黃柏15克),白糖、綠豆各30克煎灌,每日1劑,連服3劑。 功效主治:健脾燥濕、清熱解毒、發(fā)表和里,內(nèi)清五臟六腑之濕,外解肌肉皮毛之毒。 根據(jù)驗證資料,紫草、黃連、黃柏都有抑制病毒的作用(上述濕、熱、毒均可理解為病毒)。紫草有效成分為乙酰紫草素,黃連、黃柏均含有小檗堿(即黃連素)。
B)雙花、板藍根、蟬蛻各12克,連翹、防風、生甘草各9克,煎灌,隔日1次。 主治功效:清熱解毒,解痙透疹,發(fā)汗祛風,散結(jié)消腫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