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頓咳辨證論治
兒童頓咳治療
一、兒童頓咳辨證論治
1.初咳期
【證見(jiàn)】 本病初起,有咳嗽、噴嚏、流涕,或有發(fā)熱等傷風(fēng)感冒癥狀,但咳嗽日漸增劇,日輕夜重,咳聲不暢,痰稀色白或痰稠難咳。舌苔薄白或薄黃。
【治法】 疏風(fēng)宣肺,化痰止咳。
【方藥】
1.主方金沸草散(朱肱《南陽(yáng)活人書》)加減
處方:旋覆花10克,前胡10克,北杏仁10克,法半夏8克,川貝母5克,百部10克,細(xì)辛3克,荊芥8克。水煎服,每日1劑。
偏于風(fēng)寒者,加麻黃6克、紫蘇子10克。偏于風(fēng)熱者,加桑葉10克、菊花10克、連翹10克、牛蒡子10克。
2.中成藥
(1)小青龍合劑,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適用于初咳期偏于風(fēng)寒者。
(2)桑菊感冒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適用于初咳期偏于風(fēng)熱者。
3.單方驗(yàn)方 止嗽護(hù)肺湯(夏煥德等《新編兒科秘方大全》)
處方:荊芥、紫蘇子、萊菔子各3-6克,杏仁3-5克,前胡4-7克,黃芩、百部各3—9克,陳皮4—9克。水煎分3~5次溫服,每日1劑。
2.痙咳期
【證見(jiàn)】 陣發(fā)性痙咳,伴有雞鳴樣回吼聲,咳時(shí)面紅耳赤,彎腰曲背,涕淚俱下,或嘔吐痰食,晝輕夜重,眼腫目赤,鼻衄,痰中帶血等。舌紅,苔薄黃,脈滑數(shù)。
【治法】 清熱瀉肺,化痰鎮(zhèn)咳。
【方藥】
1.主方桑白皮湯(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
處方: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黃芩10克,川貝母5克,法半夏8克,蘇子10克,杏仁10克,梔子10克,枇杷葉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痙咳甚者,加僵蠶10克、膽南星10克??群髧I吐,加姜竹茹6克??妊囚?,加白茅根30克、側(cè)柏葉10克、茜草10克。脅痛者,加郁金10克。
2.中成藥
(1)鷺鷥涎丸,口服,每次化服1丸,每日3次。
(2)百日咳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
(3)百日咳藥粉,口服,初生小兒每次1/5袋,半歲每次半袋,2歲每次1袋,3~5歲每次2袋,每日2次,溫開(kāi)水送服。
3.單方驗(yàn)方
(1)膽汁止咳方(江育仁等《中醫(yī)兒科學(xué)》)
處方:新鮮雞膽汁,加白糖適量,調(diào)成糊狀,蒸熟內(nèi)服。l歲以內(nèi),3日服1個(gè),1歲以上,每日服1個(gè),連服5~7日。
(2)大蒜糖漿(江育仁等《中醫(yī)兒科學(xué)》)
處方:用紫皮大蒜制成50%糖漿。5歲以內(nèi),每次5~10毫升,5歲以上,每次15—20毫升,每日3次,連服7日。
3.恢復(fù)期
【證見(jiàn)】 咳嗽減輕,痙咳消失,痰稀而少,氣短聲卻,納食減少,或有干咳潮熱,口渴唇燥。舌少苔,脈細(xì)弱或細(xì)數(shù)。
【治法】 潤(rùn)肺健脾,肅肺止咳。
【方藥】
1.主方沙參麥冬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沙參15克,麥冬10克,玉竹10克,桑葉10克,扁豆10克,天花粉10克,杏仁10克,馬兜鈴10克,款冬花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氣短乏力者,加黃芪10克、太子參15克。汗多者,加浮小麥30克、牡蠣30克(先煎)。午后低熱者,加銀柴胡10克、白薇10克。納呆食少者,加谷、麥芽各10克。
2.中成藥
(1)二母安嗽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2次。
(2)貝母二冬膏,口服,每次5~10克,每日2次,溫開(kāi)水送服。
(3)參苓白術(shù)散,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空腹大棗煎湯送服。
3.單方驗(yàn)方
(1)百日咳煎(李浩澎《難證奇方妙用》)
處方:百合30克,冬瓜仁6克,竹茹4.5克,橘紅9克,川貝母6克,浙貝母3克。水煎服,每日1劑。
(2)橘貝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cè)》)
處方:橘紅9克,川貝母6克,茯苓6克,紫蘇葉5克,炒百部6克,法半夏6克,沙參9克,黃芩9克,白前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1—2劑。
二、兒童頓咳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1)針刺:
取尺澤、合谷、天突、少商、肺俞等穴,中等刺激,不留針,每日1次。
(2)梅花針:
取頸至骶部、脊旁3—4厘米區(qū)域,輕叩皮膚至充血,每日1次。
2.推拿療法
運(yùn)八卦,掐合谷,推肺經(jīng),掐揉二扇門與五指節(jié),推脾胃,揉魚際與太淵,掐尺澤。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