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類癌瘤癥狀診斷
一、癥狀:
胃類癌的臨床表現(xiàn)與胃癌相似,一般不具有特征性。上腹部疼痛是最常見癥狀,其次為嘔血、黑便、體重減輕、貧血、惡心和嘔吐。胃類癌的臨床表現(xiàn)多變,且常伴有其他消化道疾病、內分泌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且可與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糖尿病、食管癌、前列腺癌、克羅恩病及腦血管動靜脈畸形等疾病并存。Gough等回顧性分析36例胃類癌的臨床癥狀,其中72%有貧血(惡性貧血58%)、69%有腹痛、11%有類癌綜合征。在伴隨疾病中,慢性萎縮性胃炎占67%、甲狀腺功能低下占39%、糖尿病占19%、阿狄森病占6%、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占6%。也有少數(shù)患者無任何臨床癥狀,只是在手術中或內鏡檢查時意外發(fā)現(xiàn)。
Hakan等將胃類癌分為4種類型:
1.Ⅰ型:伴A型慢性胃炎型。為常見類型,大約占65%。腫瘤主要發(fā)生在胃底、胃體部黏膜,有A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或惡性貧血伴胃竇部G細胞增生而致高胃泌素血癥。病灶大多為直徑小于1.0cm的多發(fā)性息肉樣病變,腫瘤生長緩慢,很少發(fā)生淋巴或血行轉移,惡性度較低,治療后5年生存率在95%以上。
2.Ⅱ型:又稱散發(fā)型,是目前臨床報道最多的類型,約占21%。腫瘤發(fā)生在胃竇部小彎黏膜,很少并發(fā)慢性萎縮性胃炎和高胃泌素血癥。病灶多數(shù)是直徑大于2.0cm的單發(fā)孤立結節(jié),尿中組織胺排泄增加,內分泌癥狀明顯。進展期多有轉移,其中淋巴轉移為55%~80%,血行轉移為20%~30%,惡性病較高。
3.Ⅲ型:為伴Ⅰ型Zollinger-Ellison綜合征型。此型可能有染色體11q13位點丟失。多發(fā)生在胃底黏膜,慢性萎縮性胃炎常較輕微,高胃泌素血癥明顯。其惡性度及預后介于Ⅰ、Ⅱ型之間。
4.Ⅳ型:為伴胃內其他罕見內分泌腫瘤型,如G細胞瘤、神經內分泌癌、內外分泌混合瘤等,癌組織僅含有少量內分泌細胞者不包括在本型中。這類腫瘤惡性程度低,發(fā)展緩慢,但腫瘤組織分泌的各種激素所引發(fā)的相應癥狀明顯。國內外學者對上述分型中的Ⅰ、Ⅱ型基本持相同意見,對其他的類型認識不夠統(tǒng)一。也有國內學者將胃類癌分為三型,把伴有Zollinger-Ellison綜合征或多發(fā)性內分泌腺瘤Ⅰ型綜合征的胃類癌歸為第Ⅲ型。但是無論持何種分型觀點,均認為由胃泌素血癥誘發(fā)的胃類癌是一種良性行為的或低度惡性的腫瘤,常表現(xiàn)為多發(fā)性小腫瘤,而其他類型胃類癌惡性度較高,常伴有轉移。淋巴結、肝臟和骨骼是常見的轉移部位。
二、診斷:
1.本病早期無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表現(xiàn)與潰瘍、胃息肉和腺癌相似的癥狀,如上腹痛、惡心、嘔吐、嘔血、便血等非特異性癥狀,對診斷無特異意義。確診主要依靠臨床表現(xiàn)和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