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fā)病原因
腎性糖尿的病因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
1.原發(fā)性腎性糖尿 亦稱家族性腎性糖尿(familial renal glycosuria),多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也有的呈顯性遺傳。本病根據(jù)糖滴定曲線可分為兩型:
(1)A型:腎糖閾及腎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率(TMG)均減低,在血糖不高時腎小管對葡萄糖重吸收亦低于正常,故為真性糖尿。可為腎小管單獨對葡萄糖轉(zhuǎn)運有障礙,但常合并其他腎小管轉(zhuǎn)輸功能缺陷,如Fanconi綜合征、Lowe綜合征等。
(2)B型:腎糖閾降低而TMG仍正常,故為假性腎性糖尿。是由于個別腎單位對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減低,血糖未達腎小管葡萄糖最大吸收率就出現(xiàn)糖尿,即腎糖閾減低,臨床較常見。
2.繼發(fā)性腎性糖尿 較少見,可繼發(fā)于慢性腎臟疾病如慢性間質(zhì)性腎炎、腎病綜合征、多發(fā)性骨髓瘤或其他腎毒物質(zhì)如鉛、鎘、汞、草酸、氰化物及其他遺傳性疾病Fanconi綜合征、Lowe綜合征、胱氨酸儲積癥等。
二、發(fā)病機制
正常腎小管對葡萄糖具有很強的重吸收潛力,生理狀態(tài)下尿中只有極少量葡萄糖排泄(<1.0g/24h),臨床常規(guī)檢查尿糖陰性(2.22mmol/L以上為陽性)。腎臟閾值為7.8~10.6mmol/L(140~190mg/dl)。一般檢測的試劑條需尿中葡萄糖含量>2.2mmol/L(40mg/dl)。正常尿中分泌微量的葡萄糖,其濃度<0.83mmol/L(15mg/dl),故檢查結(jié)果呈陰性,通過上述方法測量的平均值4.15mmol/24h(75mg/24h),其范圍0.83~7.5mmol/24h(15~135mg/24h)或300nmol/min(60~540nmol/24h),只有高于正常范圍7.3~17mmol/(24h·1.73m2)[132~316mg/(24h·1.73m2)]才可出現(xiàn)尿糖陽性。
在沒有干擾因素時,腎臟重吸收糖的能力取決于腎小管上皮細胞糖重吸收載體的數(shù)量及其能力兩個參數(shù)。臨床上常以腎小管糖最大重吸收率(MTG)及腎糖閾兩個指標衡量腎臟對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
MTG實際上是指在血糖濃度遠遠高于腎糖閾的情況下,單位時間內(nèi)腎小球濾過糖的總量(腎小球濾過率與血糖濃度的乘積)與終尿糖排泄量(尿糖濃度與尿量之乘積)之差。從另一個角度上認識,MTG是單個腎小管糖最大重吸收率與腎單位總數(shù)之乘積。所以,MTG顯然受到腎單位總數(shù)與單個腎小管功能的雙重影響。另外,鈉離子的重吸收率可作為MTG的干擾因子。正常人MTG為250~375mg/min,男性高于女性,小兒按體表面積校正后與成人相同,但老年人較低。
腎糖閾是指血糖逐漸升高時能引起糖尿現(xiàn)象的起始血糖濃度。腎糖閾值的大小不僅與單個腎單位的球-管平衡功能有關(guān),還與整個腎臟各個腎單位糖重吸收閾值的一致性有關(guān),整體腎糖閾實際上反映的是重吸收糖功能最差的那部分腎單位的腎糖閾。正常人腎臟糖閾為8.88mmol/L(160~190mg/dl)。按GFR為125ml/min計,此時濾液中的糖負荷量為:(160~190mg/dl)×125ml/min=200~237mg/min,此值顯然小于MTG。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糖與重吸收載體的親和力、腎單位重吸收能力的不均一性有關(guān)。
總之,本病發(fā)病機制未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guān):
1.近端腎小管表面積與腎小球濾過膜面積之比率減少,所導(dǎo)致的球管失衡。
2.腎小管對葡萄糖重吸收的轉(zhuǎn)運系統(tǒng)功能不均衡。
3.腎小管細胞對不同濃度葡萄糖的聚積功能減低葡萄糖重吸收轉(zhuǎn)運體數(shù)目減少,或親和力改變或梯度障礙。
4.腎小管細胞膜對葡萄糖的滲透性降低。此外,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也有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