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餛飩和抄手是比較常見的美食,都是用面粉包上餡料所制作而成的美食,入口滑嫩,鮮香可口,而抄手和餛飩也存在一定的區(qū)別,抄手的體積較小一些,而且外形和餛飩有些差距,但是口感和營養(yǎng)都是一樣的,抄手的皮比較薄一些,更容易咀嚼。
抄手和餛飩的區(qū)別
首先是“餛飩”,這是它最常用,也應該是它最古老的名字。餛飩之名,最早見諸文字者,是漢揚雄的《方言》:“餅謂之飩?!睋鞔叱小妒挛锛o原》考,餅始于七國時代,餛飩乃餅的一種。早時的餅中有餡入湯煮之,所以也稱“煮餅”與“湯餅”。后來餛飩店把餛飩作為面點,成為一種食品。
古人有“冬至日食餛飩”之俗。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意謂“開天辟地”。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睋Q言之,“餛飩”是“混沌”的諧音,民間曾將吃餛飩這一日常小事引申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的偉大意義。后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作是節(jié)令飲食而已。
“云吞”則是廣東人對餛飩的俗稱。據說,此食品在唐宋時已傳入廣東。據宋代高懌《群居解頤》一書記載:“嶺南地暖……入冬好食餛飩,往往稍喧,食須用扇?!?
至于何時用“云吞”二字取代餛飩之稱,有人說始于清代同治年間。一位湖南人在廣州開了家“三楚面館”,專營面食,由于餛飩兩字筆畫太多,所以改寫為“云吞”。
也有人從二者發(fā)音來追溯它們的淵源。“餛”、“云”二字的粵語發(fā)音完全相同,將“餛”簡寫作“云”,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同理,“飩”字也簡寫成音近的“吞”字,“云吞”就這樣誕生了。是不是這樣,當然廣東人最有發(fā)言權。如果我們想象力豐富的話,也可以從意義上來推斷:你們北方人把這食物想象成天地“混沌”,我又為什么不可以把它想象為天地間的白“云”?云吞,當然也就是把這“云”“吞”吃在嘴里的意思了。
最奇特的也許是四川的叫法“抄手”。第一次去四川的北方人或南方人聽到這名字,很難想象這是食物,那這抄手是怎么個來歷呢?說法有二:一是指因為它皮薄易熟,抄手之間,就已煮熟上桌。。